11月15日下午,世界著名汉学家、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傅熊(Bernhard Fuehrer)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带来一场题为“国际汉学阅读与研究”的讲座,相关专业老师和同学到场聆听。
本场讲座以文献共读的形式开展,第五小组和第六小组的同学就所读的文章进行汇报。第五小组由现当代的蒋敏同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张志坤同学、中国史的贺怡凡同学组成;第六小组由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王佳慧同学、古代文学的彭玥琳同学和俞佳妮同学组成。
第五小组所读的文章是克里斯多夫·哈伯斯梅尔(Christoph Harbsmeier)所著的《孔夫子:〈论语〉中的幽默》(Confucius Ridens:Humor in The Analects)。张志坤同学作为发言代表,从作者学术背景、文章主要内容、文章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对这篇文章进行了介绍,并在最后提出了文章存在“中心偏移”“片面用现代思维代入古代”“在部分文献的解读上有歧义”的疑点,作为本组汇报的总结。汇报结束后,傅熊教授对他们认真的态度和批判的精神予以了肯定,他重申了文章的关键点,同时强调阅读文献要放宽视野,做到“大胆地假设,小心的求证”。傅熊教授补充完毕后,第五小组的三位同学提出了“如何理解‘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的现实意义”“西方学者对孔子的看法”以及“如何看待中国人对孔子‘尊重但不亲密’的态度”的问题,傅熊教授一一耐心解答,并提醒我们要打破教条,避免盲目跟风、力求深入思考,要坚持原则,做出选择。
第六小组以傅熊教授与尼基·阿尔斯福德(Niki Alsford)共著的《杜嘉德(1830-1877)和他的〈厦英大辞典〉(1873)》[Carstairs Douglas (1830–1877) and his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the Vernacular or Spoken Language of Amoy (1873)]为阅读材料。三位同学依次汇报,首先,王佳慧同学介绍了文章作者的学术背景,并对文章所研究的《厦英大辞典》的作者杜嘉德进行了介绍;其次,彭玥琳同学用图表统计的形式呈现了19世纪闽南话词典的概况;最后,俞佳妮同学论述了《厦英大辞典》的资料来源、编纂特点、版本情况及影响。汇报结束后,傅熊教授肯定了该小组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提出了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重申了杜嘉德《厦英大辞典》的前瞻性与重要性。傅熊教授总结完成后,第六小组的王佳慧和俞佳妮同学就“《厦英大辞典》词汇更新的驱动因素”以及“1999年版本新增汉字的原因”提问,傅熊教授从“词典编纂的时代性角度”进行了回答。
讲座尾声,傅熊教授强调了在学术研究中保持批判性思考的重要性,鼓励大家继续保持求学若渴、谦虚谨慎的研究态度。至此,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潘馨怡 / 图:罗晓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