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于草木之间,勘寻地名奥秘——记华林甫教授“《本草纲目》释地八说”

1118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副会长华林甫教授应邀于人文学院语言学科会议室为我院师生作题为“《本草纲目》释地八说”的讲座。初阳学院副院长宋清秀担任主持,方志文化研究与传承中心执行主任颜越虎出席讲座,相关专业老师和同学到场参加。



讲座伊始,华林甫教授交代其开展《本草纲目》地名诠释工作的缘由,并说明此整理工作之于地名研究的重要性。华教授表示,自己应中医研究院郑金生研究院之邀,辅助欧洲汉语学会会长文书德教授进行《本草纲目辞典》的编纂工作。同时,通过精细的检索与统计,他发现《本草纲目》提及的地名数量相当可观,肯定了其在历史地理界的学术价值。



华林甫教授将《本草纲目》地名诠释工作细致划分为八点以供学术分享与讨论。第一,地名频率反映的地域性偏向。通过大量的地名整理工作,如“岭南”163次、“江南”151次等,华教授指出,李时珍在顾及全国各地的同时,其重心存在着偏于南方的倾向。第二,地名方位之考订。经过步步考证、层层分析,他厘清《本草纲目》中记载的产何首乌的顺州南河和产紫石英的爆山分别位于今广西陆川县和今山东沂水附近,成功解决了这两个方位模糊的地名在地理上的认知问题。第三,政区地名之厘定。华教授在地名诠释工作中发现,《本草纲目》政区地名以古地名居多,且其中的“勒州”“靳州”实为“勤州”,“渤海”乃为“勃海”郡,“抱罕”则为“枹罕”之误。同时他也指出,部分地名无法判断其通名,部分地名则存在专名相同、通名有异而导致指涉地点有异的问题。第四,一词多义与区分。华教授表示,地名若无前语、后缀,易生歧义,并以淮南、兰陵两个同时表示多处地名的例子加以说明。第五,地名错字之考订。除上述涉及的地名之误,他还专门以古字举例“鄉”与“卿”之误,纠正“安国”实乃“安固”的错误,并提醒同学们在阅读地方志时也要颇注意避讳志。第六,《本草纲目》误引古书。《本草纲目》卷十五薇衔记载:“按郦道元《水经注》云∶魏兴锡山多生薇衔草,有风不偃,无风独摇。”,然而《水经注》原文是:“县有锡义山方圆百里,形如城,四面有门,上有石坛,长十余丈,世传列仙所居。”可见,李时珍节取《水经注》时,“锡义山”变成了“锡山”。针对误引问题华教授申明整理古籍时改动底本并非上策,编校者应在校勘记中标注出来以供他人参考商榷,否则就会造成“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过失。第七,合称、泛指、简称、别称、代称与雅称此六类现象在地名中都较为常见,故仅举“熙安诸郡”合称一例予以阐释。第八,理解上容易产生之偏差。针对书中所提及的“乌城县北垄山”是“垄山”还是“北垄山”的问题,华教授认为这里的“北”为方位词,山名实为“垄山”,同时提醒同学们注意书写,减少偏差



讲座尾声,现场师生踊跃提问,积极发言。华教授就“名山地理学研究”“小地名的流变”“如何在阅读中发现问题”以及文学地名、地理地名辞典编纂差异”等问题依次进行了细致且实用的解答。至此,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罗晓嫚 / 李心格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