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晚上,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23年柏林自由大学客座教授夏可君教授应邀在学院文艺学学科会议室做了一场题为“德里达与南希:并没有心灵,而只有身体的触感”的讲座。相关专业教师及学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夏可君教授从德里达的著作《On Touching》出发,引入了“身体”与“触感”,进而围绕这两个关键词展开讨论。首先,夏教授对“身体为什么重要”这一问题进行了解答。他指出,“身体”本身作为问题在从古希腊到近现代以来的康德、尼采、弗洛伊德等学者那里一直作为一条线索而存在,而中国古代文化中虽然缺少对“纯粹生物性的自然化的生命”的观照,但至少从晚明时期来看已出现“自然化身体”的完全刻画。
紧接着,夏教授重点介绍了南希的“身体”理论——身体的表达实际上是困难的,而“还原身体”的答案在于去感受“身体的重量”。对此,夏教授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第一,从实证的角度出发,以“疾病的发生”为例论证了“对身体的感受就是去感受身体的重量”的观点;第二,从理论的角度切入,比较分析了“touch”“tangible”“tact”“contact”“caress”五个有关“触感”的英文词,提出了从“无感之感”“遥远感发”到“它异感发”再到“自同感发”的触感生成机制。第三,从七个维度回答“身体的身体化还原为什么是触感与触觉”,着重解读了“身体”“心灵”“精神”如何通过触觉还原为“身体”的过程。最后,夏教授重申了“并没有心灵,而只有身体的触感”的结论,强调了“心灵是身体互相触碰时所展开的形式”。
以上内容整合了哲学、美学、文艺学等多个方面,且观点明确、新颖,颇具学术的“重量”,引发了大家的共鸣、思悟和追问。讲座尾声,现场的师生积极发言。朱全国教授从文学与图像的关系、“感觉艺术”的研究推进等方面进行了总结,陈庆博士以“文玩”为例阐述了中国古代对于“触觉艺术”重视的问题。对于学生们提出的如何解读卡夫卡、理解南希的共通体思想等问题,夏教授依次进行了细致且深入的回答。至此,本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朱灵艳 / 图:蒋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