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我院第十届历史学卓越教师班学员在陈彩云教授和姚建根班主任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前往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武义郭洞和武义博物馆开展考察活动,本次活动旨在体会浙江省武义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感悟家国情怀,搜集历史教学素材。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郭洞考察篇
郭洞村位于武义县熟溪街道东南部,因有宝、漳二泉终年水流不断,又称双泉古里。郭洞村落形成于宋代,虽经战乱仍保留基本建筑格局,在研究古村落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又因其“山环如郭,幽邃如洞”,故有“江南第一风水村”之美誉。郭洞村于1997年被列为县级历史文化保护区,1999年被评为中国民俗文化村,2000年被列为省历史文化保护区,2003年被列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国家三A级旅游景区。
1.初识古村——一段悠久的“历史记忆”
初入郭村,一座古旧的石桥横跨溪流,桥下溪水潺潺,桥旁的石子路布满青苔,浓厚的历史气息伴随着清冷的空气一起散发出来。老师和学员们沿着蜿蜒的村道前行,不久便来到“双泉古里门墙”之前,墙前镌刻着“郭外横贯古,洞中日月长”的对联,在墙前记录着郭洞村的历史,师生对与郭村的历史与特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郭村始建于南宋,但对郭村建村起关键作用的始祖人物则是元末的何寿之,其在此置产筑宅娶妻生子,正是他的后人不断往上游定居才形成现代的郭村。何寿之定下祖训“曰勤曰俭,贻孙谋唯耕唯读”,故而后世之人重视教育,明清时期出16名贡生、2名举人、114名秀才和100多名太学生,可为人才辈出。郭村在建村之时,就按照风水的要求规划了整个村庄,经几代人完善最终形成“东为木、南为火、西为金、北为水、中为土”的风水格局。主要有何氏宗祠、回龙桥、凤池书院、古水碓、石牌坊、文昌阁、凡豫堂等古建筑,多为元明清三代所建,至今保存完整。
跨过“双泉古里门墙”就算正式走进了郭洞村。学员们依次参观了八卦图、水碓房、义乡亭、海麟院等古建筑,对郭村的风水布局、村民的古代生活、郭村的奇闻轶事与郭村的民间信仰有了进一步认识。
2.攀登“龙山”——一场惊险的“地质勘探”
走过海麟院,师生们开始攀登“龙山森林公园”。“龙山森林公园”相对高度240米,坡度在45°上下,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离城市最近的一处古生态林,六七百年树龄的古树比比皆是。由于台阶布满青衣,所以老师和学员们走的步履维艰,但这并不能阻挡大家攀登与求知的热情。在攀登的过程中,师生们了解到这片生态林形成的原因,“敬天的祖训保护着龙山”,祖训中不允许伐木,因为伐木会毁林而造成泥石流,位于群山之中的郭洞就会被冲毁,因此“伐木就是毁家”,正是在这样的祖训下,龙山森林公园得以保存;此外,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识别古树,学员们也会在上下颠簸的行程中感悟人生的起伏,在山路行中不时会响起老师们“这一段路很陡要小心点走”的温馨话语。
行至山腰,一所古亭映入眼帘。古亭采取传统中式建筑风格,飞檐斗拱,亭中顶部有“双龙戏珠”之图。古亭名称很有趣味,为“閑閒亭”,相应的简体字则为“闲闲亭”,作者运用“闲”的两个繁体写法来命名亭阁,富有韵味,学员们在识字时受益匪浅、感悟良多。
在攀登“龙山”的过程中,学员们不仅学习了地理知识、涵养了历史底蕴,而且培养了自身百折不挠并与团队合作互助的精神,为今后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打下基础。
3.深入村落——一回沉浸的“古村之旅”
从“龙山森林公园”走下,便进入郭村居民生活区。学员们依次参观“天泉井”“何氏宗祠”“古玩奇石”等景观。
“天泉井”的设计体现当地人民的智慧,从上面往井底看,如果有鱼翻白肚漂浮在井上,证明这口井水被污染,反之则说明这口井水可以引用。
“何氏宗祠”主要体现郭村人民的信仰以及对祖先的敬重。宗祠正面所引守门神并非武将而为文臣,表明郭村对于教育的重视,并且正门如非重要情况不开,因此学员们从侧门进入宗祠。走进宗祠后便可以看到一个大大的“孝”字。“孝”字顶部便像是人的头,“土”字下面一长横,其中右边伸出的笔画便宛如人的手,一手握着拳,其目的是为了宗祠祭拜祖先,“土”字左边长横突出则像鼻尖嘴腮,预示着尖嘴猴腮的猴子,一面是手在打出去,一面是脚在踢出去,整体上“孝”字预示着用手祭祀先祖遵守礼义则为人,动手动脚不务正业则为猴,有“孝者成人,不孝者成猴”的礼法意义。整个“何氏宗祠”采用三进式院落结构,二进和三进院内屋顶端均挂有各样牌匾,如“义重儒林”“进士”“进士及第”等,反映出传统的礼制观念。
在参观中,学员们深刻感受到了古代郭村人民的智慧,并对武义地区民间信仰有进一步的认识。
郭洞“义乡亭”及拱桥
何氏祠堂各式牌匾
武义博物馆与城市馆考察篇
中午,两位老师与学员们马不停蹄赶往武义博物馆与城市馆进行考察。
1.古今相连——武义博物馆之考察
首先是“徐谓礼文书展厅”。“徐谓礼文书”是首次见于墓葬出土的系统的宋代纸质文书,完整记录了普通官员徐谓礼自初入宦途起,从低层到高层、从地方到中央、再从中央到地方的仕宦履历和官场百态。通过“徐谓礼文书”可以从一个人物的切口展现南宋官僚制度、政务运作与社会风情。展厅从“徐谓礼墓”被发掘时介绍起,依次呈现发掘、解密等环节,逐步阐释文书、录白、告身、敕黄、印纸等内容,最后展现徐谓礼一生经历,其中蕴含着考古学、辩伪学、文献学、典章制度学等知识。成员们在考察中不时会回忆起课本内容,并在考察后表示受益匪浅,丰富了历史教学的史料。
其次是“武义婺州窑陈列馆”。唐代以州名窑,金衢地区的窑场称“婺州窑”,而武义是婺州窑的中心产区,学界命名为“武义窑”。婺州窑火,薪传于山水之间,千年不熄,从东汉晚期,历经六朝唐宋,延烧至元明之交,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在千年的历史中不同瓷业文化也在此交流融汇,使得武义窑展现出海纳百川的特色。学员们在考察时欣赏着武义瓷器之美并感叹武义人民的伟大创造。
再次是“武义自然、历史、民俗陈列馆”。武义位于浙江省中部,呈“八山半水半分田”的格局。学员们通过考察,了解到武义三面环山,境内河网密布,有武义江、宣平溪等河流,且武义当地古树与保护动物众多,堪称“物阜民丰”,同时武义境内低质结构复杂多样,“地藏珍宝”,出土过许多美丽的矿石;最后学员们大致浏览了武义县之历史,认识到武义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建筑风格别具一格且历来是名家攒聚之地。
武义出土的发光矿石——萤石图
“学术名山”世代相传
2.城市相通——武义城市馆之考察
武义城市馆位于武义博物馆正对面,包含上下两层,一层主要介绍武义现有布局之由来并对武义城市进行解读,学员们在考察时留意到武义的几张名片:“温泉之城、萤石之乡、超市经济、后陈经验、下山脱贫、有机农业”,不难看出武义在发展时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并实现现代化发展;二楼则主要介绍武义的现代化发展经验与成就,武义在现代化发展中争做“生态之城、产业之城、便捷之城、特色之城”。
卓越班师生在武义博物馆前合影留念
在本次考察活动中,卓越班师生们认真体会武义县的历史发展脉络,感悟郭洞地方文化独特魅力,同时助力于构思校本课程的开发,欢快地畅谈中学研学活动的组织。在这一过程中,学员们也为自己今后的历史教学积累了不少珍贵史料,增强了日后历史教学的信心和底气。
(王栋梁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