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讯息 | 互动视角下的“比如说”——记“语林望道”第三十三次学术交流活动

2024年11月29日下午14:00,“语林望道”论坛第三十三次学术交流活动如期在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四楼会议室举行。本次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报告人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陈柳蓓博士,主持人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唐善生副教授,参会者有人文学院傅惠钧教授、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李艳芝副教授以及人文学院和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本、硕、博学生20余人。



活动伊始,主持人唐善生老师对参与本次论坛的老师和同学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本次论坛的报告主题,即“‘比如说’的模式、分布、功能与演化——兼论‘比如说’与‘像’‘你像’‘你就说’的异同”,继而邀请陈柳蓓老师开启报告。

论文汇报环节,陈柳蓓老师进行了30分钟左右的汇报。她首先从举例标记及“比如说”的研究现状出发,提出在互动交际中“比如说”的话语结构模式、功能特点以及演变过程等仍有探讨的空间。紧接着,她从互动语言学视角对“比如说”的模式、位置分布及互动功能进行了具体论述,进而梳理了“比如说”的语法化过程,并探究了其演变机制和动因。最后,她还就“比如说”与“你像”“像”“你就说”之间的差异进行了简要说明。报告结束,陈老师诚邀大家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进论文的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论文评议环节,与会师生畅所欲言,气氛浓厚热烈。李亚美、张敏、王佳薇、王林等同学分别就“演变路径差异”“居话轮尾的‘比如说’是否具有强调作用”“有意识列举和无意识列举的区别”“‘比如说’话语功能的差异”“‘说’的性质区分”等方面提出疑问,陈老师一一给予解答。



之后,李艳芝老师就话轮尾位置上“比如说”用例的典型性、话语功能的古今具体表现等方面提出疑问,同时指出“位置敏感语法”这一术语的使用值得斟酌,“比如说”基本模式表格的呈现需细化和调整,可暂不涉及“比如说”与“你像”“像”等的比较分析。傅惠钧老师充分肯定文章论题的学术价值和研究角度的创新意义,同时指出,论文的内容和表达应适当精简,标题还需进一步提炼,模式的分析和论证应更为系统、充分,形式分布与话语功能的划分需进一步厘清逻辑关系,语法化过程的几个关键环节的分析论证还需加强。唐善生老师对“比如说”能否出现在引发话轮开头位置提出质疑,建议从“单个话轮”和“跨话轮”两方面进行统计分析,考察其功能的内部差异与倾向性规律,并指出“比如”具有举例功能,而举例是一种言语行为,其后隐含着言说因素,可以说“比如说”“譬如说”“比方说”等,但却不能说“你像说”等,因而需重视言语行为视角的分析。

结合各位老师、同学的意见和建议,唐善生老师对本次汇报进行了简要的总结。陈柳蓓老师向参会师生表示由衷的感谢,并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作出积极回应。至此,本次学术交流活动圆满结束。

郭子怡 / 汪诗琪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