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奖风采录|金珍真:励耕不辍,行路不止

金珍真,2023级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胡铁球教授。以第一作者身份(导师第二作者)于一级期刊《中国经济史研究》发表《从打讨”“打讨银来看明代力差的市场化与货币化》一文以第二作者身份(导师第一作者)于一级期刊《史学月刊》发表《明代均徭法下力差额编银考释》;曾获浙江师范大学“涌泉奖学金”、研究生最美寝室等荣誉。



锚定目标,积小成大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在博士生涯之初,金珍真便为自己设定了争取国家奖学金的大目标。她表示,提前明确目标,不仅是对未来的期许,更能将其化为一种自我激励的力量,帮助她将时间与精力聚焦于科研与学习,从而避免迷失于繁杂的事务中。同时,她也鼓励大家勇于设立看似艰巨的大目标,因为无论结果如何,追求目标的过程本身就弥足珍贵、有益成长。

不舍寸功,善作善成。金珍真深知,大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一个个切实可行的小目标。因此,她将复杂的科研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小目标,从压力最小的部分着手,确保每一步都稳扎稳打,才能做到循序渐进,化繁为简。为了高效落实这些小目标,她常常给自己设定严格的时间节点,要求自己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任务。如果实在写不出来,我会进行相关的史料整理工作,记录自己的思考与灵感,帮助自己形成问题意识。她分享道。而顺利完成小目标时所获得的正向反馈,又能转化为新的推动力,促使她能够在枯燥的学术研究中享受到别样的乐趣。这种将大目标与小目标相结合的学习策略,不仅能够帮助她在科研道路上保持清晰的方向,还能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研精覃思,行远自迩


不破不立,善学善思。谈及论文撰写,金珍真强调构建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她指出,问题意识的构建,通常始于商榷学界某一重要认识。一篇文章的价值恰恰显现于“破”“之中,即在仔细阅读、解读史料的基础上,对已有观点提出质疑,形成自己的思考。同时,她也强调,破”“立的前提建立在广泛的史料阅读与前人论述的理解之上,并以个人经验给出建议:当疑问产生时,先看相关的史料,尤其是制度性规定的史料,再去阅读前人的经典著作。通过这样的方式,会更加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在分析史料时与前人的差距,也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形成。

亦师亦友,多问善问。在学术科研的漫漫长路上,金珍真非常感谢导师的悉心指导,不仅使她掌握了撰写论文的方法,更收获到了积极乐观的心态。问及如何与导师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信任关系时,她认为关键有三点:首先,要主动与导师沟通。由于导师往往有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空闲时间有限,作为学生的我们应当主动出击,及时向导师汇报交流。其次,在与导师沟通之前,务必做好充分的准备。要准确表达自己的疑问以及产生疑问的依据,尽量做到简洁、准确,提升沟通的效率。最后,要学会适应导师的说话风格。每位导师的沟通方式不同,我们需要理解并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与导师建立默契。

追光而遇,沐光而行

所有光芒的背后,一定藏着汗水。我们或许见证了金珍真获得国奖的辉煌成就,却不知她为此熬过了无数个深夜,克服了重重的困难与挑战。当被问及如何协调学业、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时,她给出了实用且中肯的建议:其一,制定详细的计划,为每个任务合理分配时间。根据任务的难度与自身的精力状况,把精力最充沛的时段留给最重要或最具挑战性的学业任务。其,减少社交媒体和娱乐的干扰。在学习或处理重要事务时,将手机调至静音或免打扰模式,关闭不必要的社交软件,确保自己专注于眼下的事情。在谈到心态调整时,她坦言:“科研道路难免会有状态不佳的时候,此时与其埋头苦写,不如选择约上三两好友去享受一顿美食,给心灵一点治愈与放松。”正如杨绛先生所言:人生就是一场修炼,我们需要在世事中找到自己的内心平衡。她对此深受影响,并表示会接受当下发生的任何事,接受自己的每一情绪和状态。

谈到就业前景,金珍真直言,由于各大高校对青年博士的引进要求不断提高,她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也逐渐加重。于她而言,缓解压力的有效途径,唯有脚踏实地,努力产出,积累优势。

玉汝于成,功不唐捐。金珍真以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在学术科研的道路上行稳致远、踔厉奋发,也希望所有人文学子都能追寻“榜样之光”,努力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文:罗晓嫚 / 图:本人提供)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