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晚,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彩云老师应邀于人文学院四楼研修室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元初华北士人的汉史记忆与汉 人身份构建”的讲座。相关专业老师和同学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陈彩云教授介绍了讲座的选题缘起,援引费孝通“凝聚核心”的概念为切入点,阐述汉 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作用。陈老师对不同历史阶段中“汉 人”的不同含义进行追溯,认为汉代是汉 人群体形成的重要阶段,而两汉时期培育汉 人形成的汉史记忆和身份标识是汉 人重要的身份认同来源。在汉 人身份意识觉醒、内部重组凝聚的元朝,华北士人运用汉史记忆阐释汉法来建构汉 人的身份认同,加强了汉史记忆和元朝多民族统一政权建构的关联。紧接着,陈老师列举了元初蒙汉君臣交流的例子,提出以两汉制度和汉朝“故事”作为元朝治理华北的历史昭鉴。
陈老师指出,华北士人将汉史记忆作为历史资源来提高自身政治地位,为元朝的多民族统一融合发展提供了历史经验。陈老师还阐明了华北士人采用今昔对比的方式,劝说蒙古帝王和权贵效法汉朝的治国之道,以及非官员身份的士人在君臣议政过程中也显露了他们对汉朝历史和知识的认知,说明了华北士人为在元朝推行汉法主张而不懈努力。
紧接着,陈老师进一步围绕汉法主张,介绍汉法的历史由来和内涵,并指出,华北士人以汉法作为治国理政之法,希望元朝继承中原历史传统,建立集权机构和统治体系。
随后,陈老师对元初士人汉史记忆和身份建构二者间的紧密关系展开讨论,论述在历史连续性的影响下,华北士人重视汉法和汉 人身份。因此,华北士人积极加强身份认同,从延续祭孔传统、追怀汉代明君贤臣。此外,陈老师强调了华北士人在推行汉法的过程中灵活变通,结合元朝多民族共存的社会现实,主张政治治理“各从本俗”,正视汉法的地域适用性。陈老师总结了元初华北士人借助汉史记忆宣扬汉法主张,建构汉 人身份的特点,指出华北士人的民族观对元代和后代民族关系影响深远。
讲座尾声,现场师生积极提问,陈彩云老师就“汉 人身份建构在南北地域的表现”这一问题进行了解答。至此,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赵乐倩 / 图: 蒋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