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奖风采录|邱栋容:韬光韫玉,从容追求

邱栋容,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23级古代文学专业直博生,师从邱江宁教授,以第二作者身份(导师第一作者)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发表《丝路文化与传统中国形象的建构》一文;以第一作者身份(导师第二作者)于《电影研究》第10辑发表《丝路影像与中国形象表达——以〈图兰朵:魔咒缘起〉为考察对象》一文;《13—14世纪的丝路与布料文化——以“纳石失”为主要考察对象》一文收入论文集《蚕丝绸文化研究(2022)》浙江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后以独立作者身份发表于《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2311期;《13世纪的丝绸生产与消费——以〈马可·波罗游记〉为核心考察对象》一文收入论文集《蚕丝绸文化研究(2023)》(浙江大学出版社2024年版);以独立作者身份在《中华读书报》上发表《完整叙事,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编年史编纂新法》一文。曾获人文学院第九届优秀党员荣誉。



志之所向,好古知疑

规模阔远,践履笃实。邱栋容从高中就坚定选择文学,以“文学之灯”点亮理想星火。本科期间邱栋容参与了导师主持的研究课题,并经常借助课题讨论的机会与导师交流探讨学术方法与研究路径,最终在兴趣指引下选择直博,文学这门独具魅力的学科引领她在漫长的学术之路上不断求索前进。

志立则思,日益而明。明确直博目标的邱栋容不断奋进切实思考学习计划,认真做好点滴积累之功论及学习方法她谈到以下几点心得:一方面尽可能有序、扎实、广泛地积累资料,形成自己的“数据库”,夯实知识之基。另一方面,要“跳出学生思维”,不畏惧批评,脱离完美主义的评判标准,当导师指出不足时,应主动接纳并自我剖析。

务实为学,不懈求知。关于论文写作,在导师悉心指导下发表了多篇论文的邱栋容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一是有意识地建立资料库,遵守“第一原则”,即看到可用的文本文献,在第一时间明确文献相关信息,并做好文本的校对工作。二是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学问,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导师教导邱栋容,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也要“时时有文献考察和解释的态度”,发现逻辑断裂、解释不通之处,应及时查清相关的概念、知识,弥缝文章的断裂处。三是深入思考,处事最当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她认为在自身灵活跳脱的思维的基础上要增强专注度,形成输入和输出的稳定节奏。

沉静往之,不渝追求

学贵有师,学问之资。邱栋容非常感谢她的导师在本科到研究生期间在她学业方面的悉心指导。在本科阶段,她通过聆听导师课程并参与课题研讨,感受到了“思想洪流”的冲击,学习体会良多。到了研究生阶段,导师对她的指导更加深入。在每次的交流中,她发现导师总能通过敏锐的观察和思考,对稀松平常的文本、材料乃至日常事物进行丰富而细腻的解读,且常常以日常生活为例,来指导学术研究的方法和思路,如由师门间的地域文化差异,联想到元代族群的交流与碰撞的复杂过程,或是借日常事物的制作环节,来探讨复杂而生动的历史形成过程。导师常常说的“将研究对象看成活生生的人而非遥远、刻板的历史人物”这句话对邱栋容影响深远。知师之心,亦师亦友。邱栋容与导师的对话不仅发生在课堂上,还常常发生在校园散步、开会旅途、吃饭间隙当中,在聊及生活和娱乐之时,又不知不觉对应到了学术研究的环节。在日常生活中与导师学习交流的她,循序渐进,与日俱新。

守其初心,静待花开

水小长流,则能穿石。谈及学习动力,她认为作为一名研究生需要常勤精进,沉淀积累自身的学问功夫,同时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赛道,在有限的时间里抓住宝贵的机会,探索自我可能性,展现出她勇于探索、积极向上的性格魅力。论及获得国奖,她坦言获奖是对她过往两年的学习和付出的肯定,激励她继续沉静蓄力,投入到学术研究中,希望能用积累的经验不断拓宽路径与视野,在接下来的博士阶段扎实成长。载弹载咏,爰得我娱。在日常生活中,邱栋容也在寻找增加生命支点的方式,尝试学习尤克里里和法语,探索养花之道,以此放松身心和培养专注力。在求学的路上,邱栋容有志同道合的好友相伴,共唱理想之歌。

天地大矣,前途辽矣。邱栋容朝着自己的研究道路不断稳步前进,以兴趣始,以毅力终,她用扎实的成果和行动激励着学习路上的追梦人和同行者,也希望每一位人文学子能持其志,恒其行。

(文:赵乐倩 / 图:本人提供)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