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讯息|“概述回指及其功能探析”和“修辞词汇化与词典编纂”——记“语林望道”第三十四次学术交流活动

2024年12月27日下午14点,“语林望道”论坛第三十四次学术交流活动如期在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四楼会议室举行。本次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报告人分别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唐善生教授和傅惠钧教授,主持人为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李艳芝副教授,参会者有人文学院和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本、硕、博学生20余人。

活动伊始,主持人李艳芝老师对参与本次论坛的老师和同学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本次论坛的报告主题——“汉语概述回指及其功能分析”和“修辞词汇化与词典编纂”,继而先邀请唐善生老师开启报告。



唐善生老师进行了约20分钟的汇报。他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首先讨论了概述回指的三种类型,即“指示性成分+抽象名词式”“抽象名词隐含或省略式”和“指示性成分隐含式”。接着分析了概述回指的概念(概述)、人际、语篇三种功能,并指出概述功能是最本质的功能,就临时概念化等问题作了讨论。最后,对文章进行总结,并指出了在语料收集方面存在的不足。

评议环节,朱静、汪诗琪、王佳薇等同学先后发言,分别就“例句与论述的对应”“管界功能和分界功能如何恰当划分”“内容概括功能和临时概念化功能的论述是否有重叠”等方面提出问题,唐老师逐一回答。其他同学和老师也积极参与讨论。

李艳芝老师指出,文章对已有文献的评述需进一步加强,功能分类中各类之间存在交叉现象,需要避免,并希望在形式化与量化方面多着力。傅惠钧老师首先对唐善生老师荣升为教授表示祝贺。关于报告内容,他对“概述回指”这一术语在逻辑自洽方面提出了质疑,“概述回指”既然是回指,其实质是指称,用“述”是不是妥当,建议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作出进一步阐释,同时希望对学术空间的进一步拓展和基础材料的强化方面多付出努力。

结合各位老师、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唐善生老师作了简短回应。之后,李艳芝老师邀请傅惠钧老师作报告。

傅惠钧老师进行了30分钟左右的汇报。报告分为三个部分,先是讨论修辞词汇化及其过程的阶段性问题,再是分析修辞词汇化阶段性与词籍的认定,第三部分是重点,讨论修辞词汇化视角的词典编纂问题,依据修辞词汇化理论,着重分析当下词典编纂中词条设立、义项增设与排序、语例印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最后,傅老师指出,词典编纂的科学性有赖于词汇研究的科学性,修辞词汇化研究才刚刚开始,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期待有更多的同学和老师参与研究。



傅老师报告之后,朱一顺、朱静、王林等同学分别就“‘八卦’的新义项是引申还是耦合”“不同词典对某个词汇项的处理不一致该怎么对待”“修辞词汇化初化阶段与临界环境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提问,李艳芝老师进一步提出:词形完全一样但意义完全不一样的词条在词典编纂中应如何安排?《现代汉语词典》中“触电”的义项②使用频率较低,语感上也较为陌生,收入词典是否恰当?“八卦”这一词语的用例是否会受到语体的限制?傅老师一一给予回应并跟大家讨论。

结合各位老师、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李艳芝老师对本次汇报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唐善生老师和傅惠钧老师向参会师生表示由衷的感谢。最后,李艳芝老师和傅惠钧老师都强调了学术研究要材料和理论并重,并对同学们寄予期望。至此,本次学术交流活动圆满结束。

(文:张敏 / 图:赵晨香)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