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新生读书汇报会顺利举行

为调动我院硕士新生学术研究积极性,提升研究生学术素养,营造“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学习研究氛围,我院举办2024级各专业硕士研究生读书汇报会。会前,研究生办公室郑晓芹老师对读书汇报会主持人开展培训工作,对报告会流程安排、注意事项等进行详细阐释。同时强调了读书汇报的原则:人人表达,循序渐进,自主探索与共同研讨结合;培育为主,兼顾考核,多样性与规范化结合。希望同学们通过本次学术训练,进入“研究性”的学习状态,初步建立学术创新意识和较为扎实的学术规范意识,进而提升独立探究的学术实践能力及学术表达能力,为后阶段的学位论文研究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中国史

20241127日下午、28日上午,中国史专业读书汇报会于历史学学科会议室顺利举行。马力老师、于帅老师应邀担任一组点评嘉宾,冯建勇老师、李义琼老师应邀担任二组点评嘉宾。

王悦琪以唐长孺的《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为写作对象,就“土地兼并”“人身依附关系”等社会经济问题深入阐述,分析了该时期的历史变迁。老师们肯定其阅读的深入性并就“魏晋封建论”展开探讨,指出在东亚历史研究的大背景下,需要认真把握“封建”在中国语境中的运用问题,并且在更长的时段中观察“北朝出口说”及其影响。张丽清围绕梁方仲《明代赋役制度》一书中“一条鞭法”的正反面展开说明,认为该法根源于其时的政治制度。老师们指出在阅读该书时需要重视原始资料,认识到史论结合、以史为证的重要性,同时建议同学们在阅读论文集汇编时,把握其内在逻辑以及联系,并且结合其产出成果及年代,对比同时代作品,来辨析文章的学术价值,并深入研读作者未使用的史料。在之后开展的讨论环节,同学们畅所欲言,纷纷借机提出自己在读书以及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如史料的搜集以及辨析、问题意识的培养等等,对此,在场同学深以为然,皆频频点头表示赞同。在耐心地听完同学们的疑惑之后,老师们表示这是作为史学研究者的必经之路,指出在当前阶段同学们要下苦功夫,鼓励同学在读书时要学会结合所用史料,形成自己的判断,同时也锻炼史学研究的基本功,提升学术规范性。

汇报尾声,老师们对各位同学的读书报告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建议同学们扩大阅读面,将精读与泛读相结合;把握文章的结构及所用的史料,重视学术史的梳理工作。在总结时,注意其有效范围,切忌使用非此即彼的“两分法”,也要注意到部分著作中“以论代史”的问题。



世界史

2024123日下午,世界史专业读书汇报会在历史学科会议室顺利举行,王志红老师、张腾欢老师应邀点评。

卢世杰作《〈布匿战争:罗马、迦太基与地中海霸权的争夺〉读书报告》,从军事层面重点叙述了罗马与迦太基的对抗与争霸过程,与老师展开交流。张腾欢老师认为该报告基础扎实、内容丰富,特别是战场推演的形式新颖,并对该同学未来的报告内容表示期待。潘和安就《1939-1949年美国对华关系的转变及原因》展开汇报。王志红老师肯定了该同学的报告内容,并就该同学的阅读规划提出建议,指出可以阅读更多权威著作,以了解不同学者的观点。

在讨论中,有同学提出疑问:“为什么罗马能在布匿战争中最终战胜迦太基?”讨论的结果是:罗马之所以能胜出,除了其军事策略上的优势外,还因为罗马有着更为稳固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这使得它能够承受长期战争的压力,并不断补充兵源和物资。同时,罗马的政治制度允许更广泛的公民参与决策,增强了国家凝聚力。另一位同学则问及美国对华政策转变的关键因素。老师回答道,1939-1949年间美国对华关系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二战期间中美合作对抗日本法西斯的需求,以及战后冷战格局形成初期美国对于全球战略布局的调整等。老师还强调,理解这段历史需要结合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考虑美国国内政治、经济状况以及中国内部局势的发展。

汇报尾声,两位老师总结了会上的讨论,认为每位同学的汇报都十分精彩。老师指出,要注意读书报告与学术论文在灵活性和严谨性上的差异,重视写作规范。两位老师期望同学们多结合阅读感悟和实践体会,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

 


中国现当代文学

2024125日、7日与8日晚,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读书汇报于现当代学科会议室顺利开展。本次汇报会共分为三组,黄江苏老师担任第一组点评嘉宾,姚晓雷老师担任第二组点评嘉宾,孙伟民老师和陶明玉老师担任第三组点评嘉宾。

夏薇选取了海外汉学学者李海燕的著作《心灵革命——现代中国的爱情谱系》作为分析对象。深入探讨了书中提出的三个核心概念:儒家感觉结构、启蒙感觉结构和革命感觉结构。黄江苏老师建议应以批判的眼光阅读文献,同时强调了海外汉学著作翻译的特殊性,提醒不要忽视译者对内容的删减及注释。黄老师还特别指出应全面了解文本的版本和创作时间,避免误读。

罗杉杉以欧阳友权的《当代中国网络文学批评史》为写作对象,对此提出了两个问题,即网络文学批判角度的选择问题和AI写作相关问题。由此引发了对网络文学的创作者究竟是作者还是网友的思考,点评老师对其文章的关注点予以肯定,表示AI技术写作是目前值得关注的新领域。

杨鑫怡同学向大家汇报了《论〈中国现代小说史〉对〈金锁记〉意义的“发现”》。姚晓雷老师根据杨鑫怡汇报中提及的“夏志清认为《金锁记》是中国最好的中篇小说”的观点,就“张爱玲的《金锁记》和鲁迅《阿Q正传》的价值孰高孰低”的问题依次提问了几位同学。同学们从两个文本针对的对象、阐释的主题及自己的阅读兴趣各自表达了自己心中认为的较好的文本。姚晓雷老师首先肯定了同学们在表述中措辞的相对严谨,然后结合夏志清的文化学习背景,与同学们交流了他对“小说的世界性”这一话题的看法。

汇报尾声,老师对论文写作的准备工作和格式问题给出了建议,并表示要多思考、多阅读,积极探寻创新点。


 

中国古典文献学

20241211日上午,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读书汇报分享会在语言学学科会议室顺利举行。吴宗辉老师应邀点评。

王行睿就《汉语俗字研究》中“俗字类化”现象,补充了汉魏六朝碑刻文献的例证,并具体讨论了辨别碑刻俗字的方法;潘馨怡结合《汉语俗字研究》中归纳类比的方法,考辨了新疆汉文出土文献、敦煌写经的俗字;沈佳迪则重点探究了“从”和“從”在出现时间、意义等方面的区别与联系。杜佳乔以《中国古文献学》为基础,运用古代语言文字等知识考证了校注《高适集》中《登百丈峰二首》的诗名和首句。李芯怡梳理了《目录学发微》中“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思想,将余嘉锡目录学思想总结为“以目录体制辨章学术”“以目录类型考镜源流”“以类例明学术史”三大内涵。

吴宗辉老师首先肯定了同学们读书报告的完成质量,并对各报告中值得讨论的内容展开阐释和延伸。他就报告中涉及的俗字例证,补充了“願”“愿”的历时用字情况。有同学引用《将进酒》“古来圣贤皆寂寞”作为校勘学例文,吴宗辉老师对比宋刻本唐殷璠《河岳英灵集》和敦煌本《唐诗丛钞》等古诗文钞、诗文集,向大家介绍了“寂寞”一词的异文情况;又以宋刻本《李太白文集》《杜工部集》及《四部丛刊》景明嘉靖刻本《元氏长庆集》为例,和同学们就“寂寞”的古今词义演变展开讨论。大家从评讲中获得启发,一致表示要重视点评意见继续完善读书报告。最后,吴宗辉老师建议同学们注意规范行文格式和文章排版,鼓励大家勤学善思,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现代汉语)

20241211日下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汉语言文字学(现代汉语)读书汇报会于语言学学科会议室顺利举行,陈青松老师和姜其文老师应邀点评。

会上,陈楚婷梳理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的主要内容,并针对“究竟”的移位问题、句子信息结构二分法的命名问题、构式语法理论的局限三个方面表达了自己的见解。赵晨香梳理了《语法讲义》的主要内容,并从结构主义的角度对语言事实和语法规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随后,老师就其论文中存在的引用文献等级、理论梳理以及标题编排等问题提出了修改意见。在讨论的过程中,老师们围绕参考文献及注释的格式、文章行文结构的安排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师生就语言学理论的系统学习展开交流。

讨论环节,同学们就陈老师提出的“构式压制究竟是解释性理论还是生成性理论”问题进行了激烈讨论,各位同学都积极发表意见。老师们也对此问题进行总结,首先解释了两者的差异,指出构式压制究竟是何种理论还需更多的研究验证,而后指出与“构式”相关的理论仍有很多值得探讨的空间以及尚未解决的问题。

汇报会尾声,陈老师就本次读书汇报的内容、格式以及参考文献的引用方式展开指导。经老师们的指导,同学们受益匪浅,在书籍阅读和论文写作方面皆有所收获。



汉语言文字学(汉语方言学)

20241211日下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汉语方言学)硕士研究生读书汇报会在中国方言研究院会议室举行。王洪钟、王文胜、施俊、沈丹萍等老师应邀出席本次汇报会。

滕思怡以汪平的《方言衡论》为基础,联系家乡方言海宁话,总结出海宁方言具备吴语特征,并将海宁方言与太湖片等六个方言小片代表点的方言特征进行对照,分析了六小片不同的语言特点。在比较的过程中,滕思怡发现了自身母语中的一些特殊现象。沈丹萍老师对其结合母语方言进行思考的能力表示赞赏,并建议在文章中对阅读的书目内容进行介绍,辅以具体例证论述相关问题。黄晴晴同学对钱曾怡的《汉语方言调查的实践与方法》一书进行探讨,选取了求实观、地域观、更新观三节内容,总结了本字考证、方言差异的因素以及方言区的划分方法。施俊老师认为文章中关于本字的考证还可以从功能方面进行论述,同时指出了文章格式存在的个别错误。讨论环节,金飘玲用临海话朗读了一首家乡童谣,老师和同学对童谣中“-做后缀的用法展开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之中,深刻意识到结合自己母语进行阅读的重要性。

读书汇报尾声,王洪钟老师进行了总结性的发言,建议同学们可以互相阅读对方的书籍,从更多的文献资料中获取知识,不断开拓自己的学术视野,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并进。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20241212日下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读书汇报会于人文学院四楼比较文学会议室顺利举行,郭晓霞老师担任点评嘉宾。

丁嘉仪的《论梅里美〈卡门〉中的异族描写》聚焦卡门的异族形象,思考吉普赛人的生存困境和自由悖论。郭老师认为其切入点巧妙,但应更多聚焦异族与本族的文化冲突,于对照中凸显吉普赛民族的精神特质。俞婧婧的汇报《〈素食者〉中的暴力问题研究》从暴力书写的文化内涵、暴力统治的男性气质特点、暴力问题的女性主义阐释三个方面,对韩国男权暴力统治下的女性生存困境进行分析,结合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论证了女性与自然之间存在“同病相怜”的问题。郭老师对“暴力”一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建议要立足文本,避免给小说贴标签。鲍知秋的《追寻真实——谈〈小说机杼〉》着眼于著作中对于戏剧传统的讨论,联系本学期的知识进行贯通,进而讨论了伍德“艺术是追求形而上真实”的观点。郭老师提出,伍德作为一名文艺批评家,还应关注他在观点上的不足与缺陷,从而实现“对批评的批评”。同学们深受启发,围绕各自的汇报展开激烈讨论,针对异族书写、暴力研究、艺术真实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寻求有益的补充。在各抒己见,友好交流的过程中,师生将读书汇报会的气氛推向高潮。郭老师也指出,不管是做学问,还是搞研究,都应集思广益、触类旁通。

读书汇报会尾声,郭老师赞扬同学们的读书热情,肯定同学们的思辨能力,能将阅读过程中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思考。



儿童文学

2024  12  12 日下午,儿童文学专业读书汇报会于红楼二楼会议室顺利举行。儿童文学专业博士生庞佩、敖竹梅、任超担任点评嘉宾。

汇报环节中,郭玉榕以女性主义理论视角为切入点,探讨齐普斯的经典论著《作为神话的童话/作为童话的神话》,剖析了童话从起源到当代的演变历程及其性别意识形态内涵,揭示了传统童话中父权制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以及当代童话对传统的挑战与重构。其观点引发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有的同学意图思考在当代童话创作中,如何进一步平衡性别角色,避免陷入新的刻板印象;还有同学询问在挖掘童话的性别意识形态内涵时,如何结合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童话进行比较研究,以获取更全面的认知。

吴培华围绕《童年精神与文化救赎——当代童年文化消费现象的审美研究》中“童年精神”部分展开,探讨消费社会对童年精神的影响,包括纯真精神、游戏精神和成长精神,强调儿童文学应坚守童年精神。讨论时,同学们纷纷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童年文化消费现象,如某些商业化的儿童游乐场所对童年游戏精神的异化,以及一些儿童读物为追求销量而丢失纯真精神的案例。大家共同探讨儿童文学创作者和从业者应当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坚守并传承真正的童年精神,引导儿童健康成长。

王凯睿围绕《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阐述中国儿童文学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包括其产生的背景、五四时期主体性建立、新中国八年儿童观的倾斜、新时期回归情况,最后总结其发展所体现的独特性,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其现代化历程。同学们针对不同时期儿童文学的特点,讨论了其背后的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具体作用方式,例如在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如何具体影响了儿童文学主体性的构建;以及在新中国八年儿童观倾斜阶段,有哪些文学作品能够典型地反映当时的情况,而当下的儿童文学创作又可以从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等问题。

针对同学们的读书汇报,点评嘉宾表扬了同学们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并给予了相应的建议。针对论文撰写,嘉宾们提醒同学们注意行文格式和表达方式的规范性、鼓励同学们进行富有思辨性的写作,培养带着问题意识阅读的思维习惯。


 

中国古代文学

20241212日上午、下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读书汇报会于江南文化会议室顺利举行,吴志刚、刘月飞老师应邀点评。

任心硕从杨伯峻写作《论语译注》的背景及成书过程入手,对《译注》体例加以说明,从具体的注释观点中归纳《译注》的注疏特点,兼及与杨树达《论语疏证》进行比较。老师建议其规范读书报告脚注及参考文献格式,并扩大阅读范围,从“家学传承”角度展开写作,指出了增强表述学术性、理清写作逻辑的重要性,期待她能从不同视角来阅读文献。郑舒琦的汇报《再现、想象与重构:宋元杭州城市叙事的多维解读》聚焦宋元时期杭州“州郡-都城-故都”的演变过程,具体解读宋元杭州城市叙事的再现、想象与重构三种思维形态,指出城市与城市叙事相互成就的关系。刘月飞老师称其较深刻地理解了原书,但指出有些概念需要再仔细推敲斟酌,并且提供了“江山之助”与“诗助江山”的理论视角,望其加以修改。

汇报结束后,吴志刚老师提醒同学们珍惜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光,不断扩大阅读量来提高学术素养,拓宽学术视野。此外,吴老师推荐了《师门问学录》《当代学术思辨》《学术训练和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等专业书籍,并指出这些书中对学术基本规范的阐释、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鼓励同学们广泛阅读,以达到深挖研究方向、切实着手写作的目标。刘月飞老师则在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作出明确要求,寄予同学们“阅训求新、文规显谨”的期望,并且建议同学们增大阅读量,在写作时严格遵守学术规范。

 

 

汉语言文字学(汉语史)

20241212日晚,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汉语史)读书汇报会在语言学会议室顺利举行。殷晓杰老师、张家合老师应邀点评。

尹叶慧以裘锡圭先生的《文字学概要》为基础,针对《文字学概要》中形体演变的划分标准、划分汉字基本类型的两种观点进行了讨论。张家合老师肯定了尹叶慧同学认真、仔细的态度,但也指出文章摘要对文章内容呈现的局限性、文章第二部分的标题与内容不符等问题,建议在写作的过程中加强对行文习惯的锤炼。郑光余基于张涌泉的《汉语俗字研究》展开汇报,在对其内容进行介绍的基础上,结合第三章俗字的类型,从书写、语音、语义等三方面对俗字的形成途径进行了探讨,最后就自己现阶段的学习情况,讨论俗字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张家合老师赞赏其文章内容详细、充实,列举的俗字具备学术意义,并指出文章的定位不够清晰、列举的字序和文章体例前后不一致的问题。

李心格、董佳丽对《汉语俗字研究》中“主观色彩作为任意性的表现”这一观点进行探讨。董佳丽认为作者所表达的“主观”是指俗字的产生和划分具有任意性,因为有些俗字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并无明确任意性的所指。

整体汇报会有序和谐,在场同学皆作出了精彩汇报。会议最后,殷老师和张老师鼓励同学们继续潜心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传承汉语史方向的严谨学风。至此,本次读书汇报会圆满结束。

 

 

文艺学

20241213日下午,文艺学专业读书汇报会在文艺学学科会议室顺利举行。赖勤芳老师和肖炜静老师应邀点评。

刘国厅选取了近年来学界比较关注的“空间性”议题,从处所意识、文学绘图、地理批评三个维度探讨了罗伯特·塔利的《空间性》,并以卡夫卡的《城堡》为例分析“存在焦虑——叙事表征——空间想象”的空间绘制。同学们围绕“空间”这个关键词展开热烈讨论,老师们肯定了报告中表现出的问题意识及其贴切的案例分析。欧阳钰玲则选取了福柯的代表作《规训与惩罚》,将其内容准确、清晰地概括为“古典时代的惩罚与权力的展示”“规训机制的兴起与权力的内化”和“全景敞视主义与监狱的诞生”三个部分,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肯定。肖老师从“视觉中心主义”的批判角度进一步解读了福柯的“全景敞视主义”,并从时代和意图指向角度解读了规训的当代意义。围绕德里克·阿特里奇的《文学的独特性》,常琳翊展开汇报,特别列举了书中所参考的理论,如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理论、布朗肖的“文学事件”理论以及阿多诺的美学理论。赖老师从论文规范性的角度出发,对她的汇报提出了修改标题的建议。

整场汇报会有序和谐,在场同学皆作出了精彩汇报,在热烈的讨论中进行着思想的碰撞。会议最后,老师们鼓励同学们继续阅读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研究水平。



至此,人文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读书汇报会圆满结束。本次读书汇报会中,同学们开放包容、积极学习的态度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好评。此次活动既搭建了思想交流、学术沟通的平台,更为以后的学术实践提供了指导性的框架。我院学子将不断扩大阅读量,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不断深耕。

(文图:各专业提供 / 统稿:胡  莹、董  雯、施可翌、谢雨彤、孙维秀 / 编辑:卢昰琪)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