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各专业陆续举办了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相关专业老师出席报告会,各专业同学在会议上进行论文汇报。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是撰写论文的关键环节,决定了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和深度。本次开题报告会要求研究生掌握学术最新研究动态,为重要问题的研究提供可行的切入点,注入新的活力与思考。
世界史
12月11日下午,世界史专业开题报告会于历史学科会议室、江南文化会议室顺利举行。评审一组由孙群郎、赵志辉、胡美、吴起、钱磊五位老师组成,评审二组由冯定雄、江晟、张岩、张腾欢四位老师组成。两组共十四名同学参与考核。
梅适的《柔克义与中美外交活动交涉(1905-1908)》结合相关中英文史料,阐述并评价柔克义在种种外交事件中的所作所为。老师指出,题目需要调整,可采用更深入、更微观的命名策略,有针对性地突出研究对象;前三章过于平铺直叙,缺少核心论点,并建议将“门户开放”相关论述单独列一小节。黄涛的《宗教责任与王朝政治——16世纪法国入城仪式中的权力观念转变》尝试梳理、论述16世纪法国入城仪式历史演变中所蕴含的宗教和世俗因素。老师们肯定了其选题的新意,认为研究对象、主要论点可以更具体,希望报告人可以继续探讨入城仪式中“信仰危机”与民众之间的关系。张沙建的《新巴比伦时期的赋役制度研究》从多个方面梳理了新巴比伦的赋役制度。老师们认为应结合现有材料解释清楚研究中“赋役”一词的含义,并借助动态分析整合研究内容,重点论述制度的作用与影响。
答辩尾声,老师公布了本次开题答辩的结果,总结了本组同学在论文开题中普遍出现的问题,并对各位报告人给予充分肯定、提出了殷切期望,希望报告人能基于答辩会的反馈意见,多与导师沟通,认真修改材料,应尽快动笔撰写论文正文。
中国史
12月13日上午、下午,中国史专业开题报告会于语言学学科会议室、江南文化会议室顺利举行,评审一组由胡铁球、陈彩云、李义琼、崔军锋、阮宝玉五位老师组成,评审二组由胡铁球、郑微微、李毅婷、孙杰、萨如拉五位老师组成。该专业二十一位同学参与考核。
叶冰婷《元代内地士人在北疆地区的游历考察》一文,从“北疆游历”这一关键线索出发,围绕元代北疆的区位、内地士人的心理等内容展开论述,为深入理解元代疆域变化提供创新性视角。老师们认为其选题新颖且有吸引力,语言表达流畅,题目富有趣味性,并建议其探讨内地士人游历观察与其他视角观察的异同,关注北疆区域性的体现,同时需要细化对“内地士人”概念的多方面剖析。潘傅蕾的《清代台湾三大民变影响下的台湾教育研究(1683—1871年)》对台湾教育与台湾三大民变进行了详细梳理,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试图解决清代三大民变背景下台湾教育的发展变化这一关键问题。老师们认为该选题视角新颖,可进一步深入探讨,通过对几个阶段台湾教育改造的不同点进行对比,理出“变”的线索。
报告会尾声,老师们进行评议,希望同学们能够充分吸收意见和建议,同时鼓励大家积极和导师进行交流,在史料利用上继续努力,以创新性思维进一步完善论文内容与结构。
文艺学
12月16日上午,文艺学专业开题报告会在文艺学学科会议室顺利举行。朱全国、吴海庆、赖勤芳、李震、程镇海、肖炜静六位老师出席会议,该专业六名同学参与考核。
本次报告中,同学们阐述了选题原因、研究意义和方法、拟解决问题等内容。罗博锋的《朗西埃视觉理论研究》旨在以视觉为线索统合朗西埃对视觉材料处理的研究,主要从“看的主体”“看的对象”“看的机制”三方面出发建构论文,老师们肯定了该选题的可行性,并建议适当扩大视野,增补“视觉理论研究”的整体概况以及“视觉理论”在西方理论体系中的定位。王明雨的《不止前卫:罗莎琳·克劳斯的“原创性”艺术批评研究》拟解决克劳斯如何看待现代以来的艺术原创性问题及其个人特色与当代启示问题。老师们建议修改标题的否定性表述、调整部分章节位置,并明确“原创性”的概念以及增加对克劳斯思想如何影响中国问题的思考。
各位老师认真审阅开题报告,从选题的专业性、创新性、挑战性以及研究方案的规范性、可行性、理论基础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点评,就开题报告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会议尾声,老师们对六位同学的选题做出总结和集体评议。同学们表示会根据指导意见认真修改论文的框架和写作思路。
中国古代文学
12月18日晚,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开题报告会于学院会议室、江南文化会议室顺利举行。评审一组由慈波、陈玉兰、孙晓磊、方媛、张灵慧五位老师组成,评审二组由高玉海、于淑娟、曾礼军、鲍有为四位老师组成。该专业共十九名同学参与考核。
林涵亦的《清初台州“抗粮案”东北流人群研究》以清初台州“抗粮案”东北流人群为研究主题,梳理“抗粮案”始末以及流人群体的基本情况,并探究流人诗文叙事内涵及流放心态的转变,追溯背后的台州地域文化因素。老师们肯定了其题目的研究价值,并指出叙事和抒情的章节设置可以再行斟酌,在论及地域文化和心态转变时,除台州文化之外,还可加入东北文化对文人的影响。彭玥琳的《徳庇时〈汉文诗解〉研究》结合作者的身份及《汉文诗解》的创作背景,考证版本、探究其中的中国诗歌观、分析诗歌译介特点,以期揭示该著作的价值,呈现其对推进中英文化交流作出的贡献。老师们肯定了其选题的研究价值,并指出应尽量避免与其他研究者的内容产生重复,并期望对研究中的部分概念作更清晰的界定。
会议尾声,老师们强调了持续修改和完善论文的重要性,鼓励大家在学术探索中保持耐心和毅力,积极与导师和同伴交流,以获得宝贵的反馈和建议。
中国古典文献学
12月25日上午,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开题报告会在语言学科会议室顺利举行。会议评审小组由张磊、宋清秀、金晓刚、李义敏、吴宗辉五位老师组成,该专业七名同学参与考核。
白嘉欣的《清至民国浙江青田李氏家族文书整理与研究》以浙江青田李氏家族的文书作为研究对象,老师们肯定了她研究工作的细致认真,也提出研究内容需要有所侧重、需要补充该家族的地缘情况和在当地的影响等建议。刘晓燕的《敦煌本〈四分律〉及其戒本汉文写本续考》从定名、缀合、异文和版本四个方面研究敦煌本《四分律》及其戒本。老师们肯定了其研究框架的成熟性,但也提出了论文存在聚焦对象不够清楚的问题,并建议研究要有突破新的角度而不仅是补充拾遗,注疏戒本可能更具创新价值,并需注意对写本系统的梳理和宏观把握。霍艳艳的《明状元唐汝楫研究及其诗文集整理》从兰溪唐氏家族概况、唐汝楫生平事迹及交友活动,考察唐汝楫夺魁问题、唐汝楫诗文研究对婺学的影响等四个方面研究明状元唐汝楫。老师们肯定了霍艳艳论文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也提出了文章存在章节框架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研究角度从婺学和理学切入需要重新考虑的问题。
报告会尾声,同学们表示将会根据指导意见认真调整自己的论文写作思路与框架内容。至此,本次开题报告会圆满结束。
汉语言文字学(汉语方言学)
12月25日下午,汉语言文字学(汉语方言学)专业开题报告会在中国方言研究院会议室顺利举行。傅惠钧、王洪钟、王文胜、施俊、沈丹萍五位老师出席本次会议,该专业九名同学参与考核。
报告会上,同学们依次汇报了论文的选题背景、意义、框架、内容、研究进度和存在的问题。其中,柴栋雄以《萧山(浦阳)方言数量范畴研究》为题,拟从数量范畴的角度对萧山浦阳镇方言进行全面的调查和描写。老师们认为该同学的选题颇有意义,但是开题报告的内容比较单薄,建议其对音系表的体例格式进行修改,在说明部分应该使用更加科学、准确的表述,对于“量名结构是否属于删略范畴”、“歧义问题和数量范畴是否有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吴天薇以《浙江金华立新方言岛研究》为题,拟从语音、词汇、语法等角度对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立新方言岛的徽语进行全面调查和说明,并同周边方言进行比较。老师们肯定了吴天薇同学的开题报告,认为其内容详实、文献综述述评结合,提醒其论文题目应更加精准,并且需注意根据音韵对应规律来考察字词与读音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确定本字。
最后,傅惠钧教授作总结性发言,向同学们提出论文体例应当前后统一、语言表达应该符合学术规范、内容上需要进一步充实等相关建议。同学们表示会根据专家组的意见继续对开题报告文本进行修改和完善。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12月27日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开题报告会于现当代学科办顺利举行。会议评审小组由郭晓霞、蒋永国、李国辉、范煜辉、刘婧文、信誉、黄瑞颖七位老师组成,其中刘婧文老师以线上视频会议的方式出席会议。该专业六名学生参与考核。
会上,同学们有序陈述了论文的框架与构想,老师们根据汇报内容逐一点评。张凯旋的《〈素食者〉:女性素食与反抗暴力》着眼于“暴力”“变形”等关键词,论述了韩国社会女性的生存问题。老师们建议其结合选题思考韩国社会模式与父权制的关系,探究《素食者》中“素食”行为与传统佛教中“素食”的关联、区别,以及突出独特的韩国文化问题域。叶嘉欣的《古尔纳〈离别的记忆〉与〈砾心〉中的家庭叙事研究》从多层次的家庭叙事呈现、多样化的家庭叙事架构、多维度的家庭叙事内涵等方面论述了古尔纳小说中的家庭叙事问题,老师们认为其背景研究未能直接突出选题“家庭叙事”,并且存在问题意识不够强、局限于先行研究和理论堆砌的现象。老师们建议其抓住作家的独特性进行论述,精进论文的框架容量与表述方式,将论述内容与选题出发点更紧密地进行关联。
会议尾声,老师们对同学们的报告情况进行总结,指出大家的研究不够深入、缺乏创新度等问题,并嘱咐大家要潜心思索,培养问题意识,多与导师沟通,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为后续的论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汉语言文字学(汉语史)
12月28日上午,汉语言文字学(汉语史)专业开题报告会于16幢107室顺利举行。殷晓杰、张家合、张磊、黄沚青四位老师出席会议,该专业七名同学参与考核。
报告环节中,同学们就各自论文的研究框架和内容,与老师们展开交流探讨。施可翌以《〈迩言等五种〉俗语词研究》为题展开研究,主要以《迩言等五种》中的俗语词为研究对象,老师们提出需要在正文中对题目《迩言等五种》进行解释,因涉及对比,还需在综述部分、材料部分对《通俗编》展开介绍,而文章中的细节同样值得关注。张心怡的《类型学视角下清代中后期汉语处置式研究》以清代中后期的方言文献作为语料,进一步完善对处置式的历史演变、共时分布等方面的现有研究成果。老师们对引文的准确性、格式的规范性、表达的学术性表示认可,同时建议在研究综述部分对张俊阁老师的研究内容展开描写,同时,在研究准备方面可以扩大文献材料的搜集范围,在正文写作中则需要梳理清楚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做好结语部分的总结性陈述。
报告会尾声,老师们就同学们的论文标题、参考文献的格式等问题给予了切中肯綮的指导意见,希望同学们认真汲取意见,深入思索,不断进步。
中国现当代文学
12月28日下午、晚上,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开题报告会在学院会议室、现当代学科会议室顺利举行。评审一组由高玉、黄江苏、陶明玉、何炯炯四位老师组成,评审二组由姚晓雷、潘正文、余凡、房栋四位老师组成,评审三组由李蓉、俞敏华、孙伟民、刘世浩四位老师组成。该专业共二十四名同学参加开题考核。
周佳惠的论文主要以《野蔷薇》和《农村三部曲》这两部作品,论述了茅盾在1928到1933年期间的早期情感革命,针对她的论文,各位老师肯定了其题目的创新性,并给出以下建议:需注意处理好“情感”和“革命”之间的关系;重新修改标题以突出“情感革命”的历程;在参考文献中选择性加入研究类书籍。贺昊天的《王安忆的文学批评研究》聚焦于王安忆文学批评活动背后的批评观念,通过对王安忆文学批评作品的分析,从观念构建与批评实践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切入,研究王安忆文学批评文本的特质及当代价值。老师们认为其选题基本可行,并期望其在论文标题提炼核心词,在正文写作中再增加一些横、纵向比较,以拓宽研究视野,思考王安忆文学批评真正具备的独特性和研究价值。余钰洁的论文意在探索戏曲融入文学,白先勇与戏曲的因缘起源等关系。老师们建议聚焦研究文体范畴、扩大聚焦作品范围,厘清“音乐性”与“文学性”之间的概念关联,力求在现有研究中找到自己的独特落脚点。
报告会尾声,老师们就论文中标题书写、参考文献的划分等问题给予了切中肯綮的指导意见,并期望同学们继续努力,细心修改与完善论文内容。各位指导老师就自己学生的问题再次进行指导,并严格督促学生早日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现汉方向)
12月28日下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现汉方向)开题报告会于语言学科会议室顺利举行。陈青松、聂志平、唐善生、李艳芝、孙浩峰、姜其文、王倩七位老师出席会议,两个专业共十名同学参与考核。
本次考核中,同学们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及论文大纲。范淑珍的《兴国客家话“拿”的多功能语义研究》旨在通过深入考察“拿”的多功能语义模式,以加深对“拿”的理解,同时通过分析“拿”在方言和普通话中的异同,深化汉语本体研究。老师们称赞了她所进行的多方查证与语料整理,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如应对“拿”的多功能语义特点进行词性标注,表现出“拿”在句式、句法上的特点,并期望其采用语义地图、语义图的方式呈现语义。李淑馨在其论文《清末穗港近代报刊的社会称谓语研究》中选取了清末穗港地区报刊中的社会称谓语作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报刊的时效性、地域性,深入探讨社会称谓语的演变过程,并以此揭示清末社会变迁、价值观念的转变。老师们对其选题的新颖性、研究的意义价值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也建议她进一步厘清“社会称谓语”的定义,深入考虑所收集语料是否存在“土方普,普方古”的现象。
会议尾声,老师们由衷希望同学们能根据建议细心修改,继续完善论文内容。
儿童文学
12月30日晚,儿童文学专业开题报告会于红楼二楼会议室顺利举行。吴翔宇、钱淑英、胡丽娜、常立、窦全霞五位老师出席会议,该专业十名同学参与考核。
会上,同学们分别从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研究内容、框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等角度进行汇报。吴陈颖《“第三空间”与美国少数族儿童的身份认同——后殖民视域下弗吉尼亚·汉密尔顿小说研究》运用“第三空间”理论,深入探讨弗吉尼亚·汉密尔顿小说中少数族儿童身份认同的问题,探讨其对当代儿童文学及少数族儿童身份认同建构的启示和影响。老师们指出其报告论述完整、信息有效,具备独立的思考价值,建议在论文写作中加入汉密尔顿作品的译介背景,探讨其在中国的接受情况和影响。赵冬雪《纯稚的混沌:爱德华·李尔胡话诗研究》旨在探究爱德华·李尔胡话诗中的混沌美学及其文化意义。老师们肯定其选题的独特性,并给出了修改论文框架的具体建议,调整不同章节之间的顺序以更符合逻辑思路。
会议尾声,老师们对十位同学的选题予以肯定,并期望同学们再接再厉,根据意见修改完善论文。
本次开题报告会的顺利举行,为同学们后续的学位论文撰写奠定了基础,各位老师提出的建议对规范我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格式和质量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相信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同学们能进一步提升学术水平,在研究领域上实现创新。
(文图:各专业开题秘书 / 统稿:许梦云、董雯、施可翌、孙维秀、谢雨彤 / 编辑:鲍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