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下午,《浙江通志》副总纂、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颜越虎应邀于人文学院四楼学院会议室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从《白沙村志》看村志的编纂”的讲座。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宋清秀教授担任主持,浦江方志办工作人员及相关专业同学到场参加。
讲座伊始,颜越虎老师以《越绝书》为引将我国方志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清代著名学者毕沅、洪亮吉有言:“一方之志,始于《越绝》。”《越绝书》开创了浙江乃至全国方志的先河,被后世誉为“方志鼻祖”。浙江的方志传奇不止于此,历经千年发展,南宋《临安三志》与《会稽二志》宣告了传统方志的定型,同时,嘉兴海盐诞生了中国首部乡镇志《澉水志》,直至清代,方志成为一门学问,绍兴学者章学诚正是其奠基人。
志书是个大家族,自国家一统志始,越往下数量越多,呈宝塔型分布,而作为基层组织一级的村志研究可谓方兴未艾。在这一过程中,《白沙村志》在编纂时间、手法及影响力等诸多方面是其他村志不能比拟的,堪称典范。1981年,根据上级指示,浙江江山白沙村开展地名普查工作,时任村会计的毛兆丰承担了这项任务。为了弄清全村地名的来龙去脉与准确含义,毛兆丰查阅了村里所存的《廿七都山图》及《须江白沙吴氏宗谱》等资料并进行整理,编成一本约2万字小册子,取名《村史记略》。此时的毛兆丰与白沙村民们并不知道他们已经在浙江省乃至在全国率先迈出了村志编纂的第一步,其后,毛兆丰积极与县志办取得联系,县志办工作人员毛东武鼓励其运用相关资料编纂一部村志,该设想也得到村支部与村民们的鼎力支持。在毛兆丰等白沙村村民和主编毛东武的共同努力下,《白沙村志》于1991年编纂完成。
《白沙村志》出版后影响广泛,国内外学者予以很高的评价,领导也鼓励毛兆丰把白沙村新志写出来。2012年7月,第二部《白沙村志》由方志出版社出版,共91.3万字,除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年、文献和跋以外,主体部分为5环43节,涉及位置沿革、人物、产业、政俗、世系、文韵等内容。该版本将世系入志,是“以细节取胜”在村志中的新运用,不仅大大丰富了村志的内容,扩大了村志的信息量,而且更符合志书资料性文献这一本质特征,体现了村志贴近村民、贴近民生的特点。从《白沙村志》的记述中可以看出,村志不但可以记载家族世系,而且在其记述内容上又超过家谱所记,这样,就为村志和家谱的在一定程度上的相融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极具创新意义和时代价值。秉承着文化自觉与创新精神,第三、四部《白沙村志》亦于2024年相继出版。
白沙有志,这不单单是一册志书,更是一份朴实而又执着的情结与志向,是对方志文化的情有独钟。作为一个移民安置村,白沙村因修志凝聚民心,促进乡村经济社会良性发展,成功实现方志文化赋能乡村建设发展。颜越虎老师认为,通过对《白沙村志》编纂和“方志文化村”建设的解读,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加深对中国农民所体现的文化自觉的认识,加深对方志文化创新及村志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独特作用的认识,从而为做好新时代的村志编纂工作增添更大的信心、动力与支撑。
讲座尾声,颜越虎老师指出,我国古籍凡八十余万部,便有十一之数为方志文献,在座师生或多或少会与志书特别是村志及乡镇志的编纂产生联系,期望大家为方志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至此,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朱健伟 / 图:罗晓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