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庙之论,民俗之风——记朱海滨教授“明代江南地区的里社坛与土地庙——兼论明中后期土地庙非源自明初里社”讲座

327日晚上,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海滨,应邀于人文学院四楼学院会议室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明代江南地区的里社坛与土地庙——兼论明中后期土地庙非源自明初里社”的讲座。本次活动由我院中国史专业胡铁球教授主持,相关专业教师以及硕博研究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朱海滨教授首先提及有关“社”这一概念的相关研究。上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共同体”问题一直是日本学术界热衷的学术旧题,日本学界对“社”的研究起步较早、成果丰厚,其试图厘清中国农村社会中的共同体问题。90年代中国大陆历史学者也陆续对社展开了研究。本次报告在上述先行研究的基础上,以江南地区为中心,兼及福建地区,对明清时期的里社坛及社庙(即土地庙)问题进行考察,并试图澄清一些学术误区。

朱海滨教授说明了一些概念,例如,江南地区、土地庙、里社坛。随后,详细介绍了明代江南地区的“里社坛”。明政权建立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规范实施了山川、社稷、城隍等祭祀制度。此后不久,作为社稷制度的扩充,在乡村地区实施了“里社坛制度”。日本学者滨岛敦俊指出,没有资料表明,里社坛制度是因应民间的实际需求。在乡村地区实施里社坛制度完全出于王朝权力单方面的强制。同时,朱教授强调江南乡村地区,除了极个别儒者的新创、提倡外,如滨岛敦俊所述,完全见不到里社坛的规模化分布。朱教授还提到,部分地区的里社坛早在永乐年间甚至洪武年间就已有荒废的趋势。

就土地庙的兴盛与里社坛的荒废一题,朱海滨教授指出,江南地区在洪武八年(1375)根据中央政府的命令建立了里社坛,但在江南地区建设里社坛之前已有在社庙祭祀土地神的习惯。即使在明代里社坛建立之后,土地庙的祭祀实际上仍在进行。在《大明律》“禁止师巫邪术”条明确说明:“其民间春秋义社,不在此限”,即是说土地庙的祭祀是官方允许的正当行为。朱海滨教授列举诸多文献用例,推断社庙的兴盛与里社坛的衰微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正因为里社坛与土地庙的功能相重复,又缺乏民意及历史基础,随着时间推移,社坛的祭祀功能最终完全被土地庙所替代。



朱海滨教授认为,明中后期的神庙(土地庙)并非源自明初里社坛。明代中后期民间社会盛行的仍是神庙(土地庙)信仰,而明初的里社坛祭祀走向了荒废。正因如此,郑振满等先生提出了“明代中后期的神庙由明初里社坛发展而来”的观点,即:明初的里社坛在明代中后期演变成了社庙。朱教授认为此类观点没有考虑明代土地庙与明代之前,特别是宋元时期的土地庙之间的联系,也没有注意到明初土地庙仍在民间社会存续的事实。朱教授认为明初的里社坛制度最初并非为每110户建立一坛,而是每100户一坛。该制度始自于洪武八年,其思想来源于《礼记》等儒家经典。明初里社坛在江南各地普遍设立,有明代地方志记载可证。江南各地里社坛至迟在成化年间之前就已衰微,甚至有少部分地区永乐年间就已出现颓势,因此,先行研究认为其从正德年间开始衰微的观点并不准确。



讲座尾声,朱海滨教授就“虞鲁其人朝代及其所撰《里社》的参考版本”“‘四年一举赛神福’的文献来源”等问题进行解答。随后,胡铁球教授进行总结性发言,结合自己的感想,赞同了朱海滨教授关于明代江南地区的里社坛与土地庙和明中后期土地庙非源自明初里社的阐释,并对朱海滨教授表达诚挚的感谢。至此,本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李心格 / 图:赵乐倩)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