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晚,我校第十九届“丽泽论坛”人文分论坛开幕式暨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专场在人文学院4楼会议室顺利举行。人文学院副院长冯建勇老师,研究生办公室郑晓芹老师,人文学院研究生辅导员张珂老师出席会议。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陈青松老师、汉语言文字学学科王洪钟老师应邀担任本场点评嘉宾。我院相关专业研究生到场聆听。
会议伊始,冯建勇老师致开幕辞,梳理了丽泽论坛举办的历史脉络及其重要意义,强调了丽泽论坛为同学们提供了学术分享的平台,有助于提升同学们的学术水平。随后,老师们为此次论坛写下寄语,同学们则朗读丽泽书院学规,报告会也正式拉开了序幕。
首先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报告。范淑珍以《浅谈“单独”的词性及词义演变》为题,分析了其定语用法和词义演变,其语义特征[+方式]到[+属性][+区别性],最后指出语义适配、认知驱动及副词用法的非典型性是其用法扩展的原因。林亚男的《浙江仙居话的“让”字差比句》指出浙江仙居话中有一类“让”字差比句,其使用范围比较局限,可视为一种含比较标记的句法性差比句。
对于两位同学的报告,陈青松老师给予了宝贵意见。陈老师称赞了范淑珍和林亚男的论文,指出论文写作要有问题意识、选题方向意识和写作方法意识,并且要善于挖掘日常生活中未被关注的选题,要跳出专门求奇的怪圈。陈老师建议范淑珍对其论文进行更加全面的比较和研究,以增强说服力。同时,陈老师对林亚男论文的学术性给予充分肯定,亦指出了另一种可能性即“脱落”,建议其增强对于文字历史发展的理解。
紧随其后的是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汇报。刘嘉琦向大家分享了《〈俗话倾谈〉的被动式——兼谈清末粤方言的“被”字式》,她以《俗话倾谈》为研究对象,发现《俗话倾谈》的被动式只有“被”字式,存古特征较为明显。粤方言的被动标记“被”发展到20世纪逐渐被“俾/畀”取代,呈现出给予、使役和被动兼用的格局。严梦灵作了题为《衢江话指示代词三分现象初探》的报告,以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东乡话为研究对象,指出其在“近指——远指”二分系统基础上,通过吸收“末”作为远指标记,构建了“近指、远指、更指”三级指示系统。这一三分现象源于方言内部两组二分系统的竞争与融合。
王洪钟老师对两位同学的汇报予以点评。他高度评价了刘嘉琦的论文,认为其进行了细致的分类,但要注意语体的区别和语言研究的准确性。针对严梦灵的论文,他肯定了严梦灵对指示代词三分现象成因的探索,鼓励其进一步打开视野。最后王老师总结性地指出论文写作应注意:“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分门别类、条分缕析”“追根溯源、刨根问底”“左顾右盼、旁征博引”。
报告会尾声,陈青松老师对此次会议进行了总结性发言。他指出了丽泽论坛的举办具有重要价值,鼓励同学们要大量阅读文献,并且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增加与研究者的交流机会来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至此,本届“丽泽论坛”人文分论坛开幕式暨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专场学术报告会圆满结束。
(文:胡 莹 / 图:鲍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