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人人学术报告会顺利举行

构建一个开放、多元的学术交流平台,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近日,我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各专业陆续举办了人人学术报告会。会上,各专业同学踊跃发言,在交流中提升学术水平

中国古典文献学

3月12日上午,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人人学术报告会于语言学学科会议室顺利举行。吴宗辉老师应邀出席,该专业七位同学进行汇报。

白嘉欣的《清代信票研究——基于古文书学视角的考察》一文聚焦清代州县衙门的信票文书,对现存极为稀见的信票实物进行了系统梳理,从信票的名称辨析、制作流程解读与官府运作实态还原三个角度出发,对清代信票进行了专题研究。吴宗辉老师认为,可将文章内容进一步细化,结合历史文献与现存实物进行互证,使文章更有理据。李优以《谢灵运山水诗与永嘉地域文化的互动关系》为题,将谢灵运与永嘉山水的邂逅作为切入点,详细论述了谢灵运山水诗中的永嘉地域文化元素以及他对永嘉山水的艺术重塑并借此说明了谢灵运山水诗对永嘉地域文化的影响。吴宗辉老师认为,该文章在内容上有待深入研究。宋蜜的《吐蕃时期敦煌本〈四分戒本疏〉缀合研究》一文从内容前后相承、残字相互契合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将《四分戒本疏》写卷中的11号残片缀合为5组并依据吐蕃时期(786-848)写经的行款、书风字迹等对几组残片进行断代。吴宗辉老师指出该文章脉络清晰,但存在较多的繁简字转换问题,还需更为细致的检查和处理

会议尾声,吴宗辉老师对同学们的文章结构和规范等问题提出中肯的建议,同时鼓励同学们继续努力,在完善论文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术素养

 


汉语言文字学

3月20日下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人人学术报告会于语言学学科会议室举行。刘力坚老师、施俊老师应邀担任点评嘉宾,该专业十四位同学进行报告。

柴栋雄从语言规则与书写节奏的角度对书法作品中的行文连贯性与停顿进行考察,并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及他收集的一些书法作品予以说明施俊老师指出论文题目应与论文内容相契合,建议适当优化论文标题以更直观体现论文内容。吴天薇对浙江金华(立新)徽语语音语音作出较详细的考察施俊老师肯定了现有的语言调查成果,并建议进一步细化研究声母和韵母。刘嘉琦对《俗话倾谈》中的被动式进行分析。刘力坚老师认为其论述严谨语料详尽汇报生动,同时建议对该书语言背景的性质作进一步界定。

会议尾声,刘力坚老师和施俊老师对本次报告会进行总结,并鼓励同学们继续努力。

 


中国古代文学

3月26日和27日下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人人学术报告会于江南文化会议室顺利举行。方媛老师刘月飞老师受邀担任报告会的点评嘉宾,霍艺颖、蒋云迪同学担任主持人该专业十九名同学进行报告

蒋云迪的《〈怀麓堂诗话〉的随笔书写与诗学指向》分析李东阳生活化的随笔格调与宗唐复古的诗学指向,以此探索李东阳诗论的学术体系。林涵亦的《论清初东北流人诗中的故乡书写》主要讨论清初东北流人身份影响下的故乡书写、极北环境影响下的故乡书写思乡情绪驱动下的异乡再写三部分内容。方媛老师指出两位同学论文中出现的问题,并建议细化内容,从更深刻的角度思考问题。周瑞萱的《论谢章铤的“词量说”》围绕晚清学者谢章《赌棋山庄词话》以及书信文章中提出的“词量说”进行讨论,并探究其贡献。刘月飞老师充分肯定论文,并提出了独立出重要引文、修改或删除首段以及深入探讨谢章铤在中国词史地位建议。

会议结束后,老师们提醒大家注意研究对象表述的明确性,树立问题意识,提升论文学术性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327日下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人人学术报告会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会议室顺利举行。匡虹霓老师应邀担任点评嘉宾,该专业六位同学进行汇报。

董雯的《作为“命运悲剧”的〈郭布达克〉从都铎悲剧《郭布达克》中的具体历史语境、丰富隐喻义、多层次的劝诫语言、对死亡的探究等方面切入,阐释其与古希腊“命运悲剧”之间的继承关系。匡虹霓老师指出,应当对“命运悲剧”的概念进行深入的分类,有便于厘清其内涵,抓住更加精细的切入点,并建议运用更多的文学理论来提升学术说服力。在题为《笑与滑稽——论拉尔夫·罗伊斯特·多伊斯特〉中的喜剧性》的报告中,叶嘉欣梳理了该部都铎喜剧中以“笑与滑稽”为核心的喜剧性内涵、发生原因与关键要素。匡虹霓老师“幽默”为切入点,从立论的问题意识、小标题的逻辑性、具体的文本表述等方面提出修改建议。王佳慧的《莫迪亚诺“德占三部曲”中的空白叙事研究》呈现该系列作品中战争荒诞性、边缘群体生存困境、战争遗留的跨代际心理创伤等内容,并逐一分析匡虹霓老师建议重整框架以获得更精简、凝聚化的论文逻辑与学术表达。

会议尾声,匡虹霓老师鼓励同学们坚持阅读、写作以求在学术水平上取得进步,同时指出同学们应重点关注文章的内容严谨性与框架鲜明性

 

 

儿童文学

3月27日晚上,儿童文学专业人人学术报告会于红楼会议室顺利举行。吴翔宇教授应邀出席,该专业十位同学进行报告。

张婧婧的研究从厄休拉·勒古恩的《地海传奇》系列入手,指出“地海”作为横跨东西方文明的古老神话符号始终承载着人类对自然力量与存在本质的集体想象。在犹太-基督教传统中,龙被固化为混沌与邪恶的化身,成为英雄叙事中亟待征服的他者;而在现代幻想文学中,这一意象经历了深刻的范式转型。吴翔宇老师认为其文字的理论性较强,能够把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研究得比较全面和透彻。吴陈颖凌叔华《小哥儿俩》与契诃夫《变故》展开比较分析从故事、叙事和观念三个层面探讨两位作家在儿童文学创作中的异同以及凌叔华与左翼文学思潮的关联。吴翔宇老师对吴陈颖的文章给予高度肯定,指出其从比较文学方法论视角,重点强调跨文本研究的可比性原则:一需考察作品的历史语境关联性二需注重文类一致性及体量对位性三需规避时空距离过大的差异性比较,避免陷入预设性差异分析。

最后,吴翔宇教授对各位同学展现出的学术热情表示欣慰,并提出论文标题需突出研究重点尽量引用原文文献以及合理组织文章结构等建议。

 


中国史

3月27日,中国史专业人人学术报告会在历史学科会议室和24-417教室顺利举行。报告会分上午、下午两场,李毅婷老师和于帅老师应邀出席,该专业二十一位同学古代史近代史的顺序依次汇报。

林旭的论文《元初浙西道提刑按察司的建置沿革与江南统治》通过对元初浙西道提刑按察司的沿革的考察,揭示其在元廷江南统治中的特殊地位——其职能调整与治所变迁反映了元廷江南政策的动态平衡。浙西道监察机构的职能调整始终服务于元廷对江南的治理需求。从军事控驭到文化整合,从权臣专权到台察博弈,其变迁轨迹既是中央集权渗透的缩影,亦折射出江南社会从激烈抵抗到逐步适应的历史脉络。李毅婷老师认为该论文主线清晰,结构合理,但仍需重视学术规范。张源的《沐身与洗心:〈申报〉所见民国初年上海城市的洗浴空间》从申报所见的上海洗浴空间(包括商业洗浴空间、公共洗浴空间和私人洗浴空间)的变化入手,展现大众洗浴空间和洗浴观念联动变化的同时,也达到了透视上海社会一角的目的。于老师认为该论文视角独特,文字功力较好,但是需要补充相应的理论和论著作为例证

会议尾声两位点评老师作总结发言,叮嘱大家注意学术规范的同时,树立创新意识,开拓学术视野,培养学术能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

3月28日,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人人学术报告会在现当代学科会议室顺利举行。报告会分上午、下午和晚上三场,房栋、余凡、孙伟民三位老师以及马蔚、范天园、邓萦梦、卫俐米、陈绍鹏、惠文珑六位博士受邀担任点评嘉宾,该专业二十四位同学进行报告。

项妍嘉的《论余华小说的戏仿策略》重点论述《古典爱情》《鲜血梅花》《河边的错误》三篇文本如何通过程式的复写与突转,解构了才子佳人、武侠复仇、侦探推理等传统文类的深层话语。孙伟民老师认为该文章的完成度高,但还需要在格式方面稍作改进。方姗《〈高老夫子中高干亭现代自我建构的镜像分析》一文以《高老夫子》中多次出现的“镜子”装置为切入点,结合拉康的镜像理论,提出高干亭借镜中映像所形成的自我关照在备课、授课和溃败后的自我复归中对新文化潮流的表面认同与个体内在的身份焦虑。房栋老师在肯定其论文切入点的同时,认为该论文文本与理论的结合略显突兀,建议进行理论积累和内容优化。

会议尾声,点评嘉宾们对本次报告会作小结,肯定了同学们所作的努力,鼓励同学们在拓宽学术视野、提升写作能力的同时,亦要注意培养论文问题意识和文献源头梳理习惯。

 

 

世界史

3月28日下午,世界史专业人人学术报告会于历史学科会议室顺利举行。钱磊老师受邀担任点评嘉宾,该专业十四位同学进行报告

郑浩以《19世纪费城供水系统的修建及其影响》为题,系统分析了费城供水系统修建的背景、过程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钱磊老师充分肯定了该研究的系统性,同时建议进一步挖掘供水系统与市民生活的互动关系,以增强论述的深度。潘一瑞聚焦《汉谟拉比法典》中的嫁妆问题,从法律条文与社会实践的双重视角,揭示了古巴比伦女性在婚姻中的经济地位与权利边界。她通过分析嫁妆的五大特征,论证了嫁妆既是女性权益的保障,也是父权制度的体现。钱磊老师认为该研究视角新颖,需注意法典条文与实际社会生活的差异,建议补充更多案例以支撑论点。

会议尾声,钱磊老师高度评价了同学们的学术热情和研究能力,再一次强调学术研究需兼顾问题意识与规范性。他建议同学们在拓宽视野的同时,注重细节打磨,例如明确核心概念、加强史料与理论的结合,并鼓励大家通过跨学科的方式深化历史研究。  

 


文艺学

3月28日下午,文艺学专业人人学术报告会于文艺学学科会议室顺利举行。朱全国、赖勤芳老师应邀出席,该专业六位同学进行汇报。

赵颖懿的《逃离艺术博物馆:艺术博物馆体制的批判与重构》通过对艺术博物馆的体制批判与重构的探讨,揭示了艺术博物馆作为规训场域的内在逻辑,并分析了艺术品逃离博物馆的现象及其背后的艺术体制批判。针对赵颖懿的报告,朱全国老师进一步阐述了艺术博物馆的审美教育功能、记忆功能和呈现功能等相关知识要点作为论文内容的延伸。赖勤芳老师建议可以将艺术博物馆放在具体语境里进行说明,通过补充博物馆体制演变的具体案例以及数字博物馆的技术美学问题的方式增强文章理论性。罗博锋的《建立传统之后——王德威与郑毓瑜对“抒情传统”的改造》指出王德威和郑毓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抒情传统,但实际上做的却是重建传统和偏离传统的工作。针对罗博锋的报告,朱全国老师指出需关注文学传统中的-关系“诗-画”关系。赖勤芳老师建议可将王德威、陈国球、陈世骧三人的理论进行比较研究。

会议尾声,朱全国、赖勤芳两位老师高度赞扬了大家的选题,鼓励同学们在今后的理论学习中注意形成自己的观点,着重培养问题意识。最后,两位老师就文章结构、规范等问题给出了自己中肯的建议。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汉语言文字学现汉方向

3月30日下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及汉语言文字学现汉方向人人学术报告会于语言学科会议室顺利举行。姜其文老师应邀出席,共八位同学进行报告。

赵明欣《“无妨”的词汇化与语法化》一文围绕“无妨”这一在现代汉语中较少受到关注的词展开研究,从词的现时用法、历时演变及其背后的演变原因三方面入手,对该词作出了全面而细致的分析。姜其文老师高度肯定了该论文的价值,并举“不妨”为例总结了两词在词面、词性、用法以及使用度等方面的异同,指出该论文虽在选题上有所创新,但仍存在着聚焦“点”而缺少“面”的关注等问题,建议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不妨”与“无妨”两词的差异性对比及原因研究,以增加论文的系统性,避免从“个案到个案”的单薄。

会议尾声,姜其文老师对本次报告作总结性发言,从选题、论文写作角度对部分学生的论文予以高度赞扬,并鼓励学生们继续深耕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水平,阐明自身观点,提升论文写作水平



至此,我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人人学术报告会圆满结束。此次活动为硕士研究生展示学术成果、精进学术表达、拓宽学术视野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学有所成,收获累累硕果。 

(文图:各专业提供 / 统稿:王凯睿、朱灵艳)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