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理求真,论道求新——第十九届“丽泽论坛”人文分论坛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艺学专场学术报告会顺利举行

4月7日晚,我校第十九届“丽泽论坛”人文分论坛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艺学专场学术报告会在我院学院会议室顺利举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郭晓霞老师、文艺学专业朱全国老师应邀担任本场点评嘉宾。我院相关专业研究生到场聆听。




报告会伊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率先展开报告。谌轮天的报告题目为《秩序的颠覆者:雌雄同体的莫尔》,他运用语义学的方法,深入论证了剧本《咆哮的女孩》中莫尔的性别问题,提出‘雌雄同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精神过程。在此基础上,谌轮天进一步探讨了雌雄同体的莫尔如何颠覆陈旧的、阶级森严的父权制秩序,并建立一种尊重每个公民特质和子辈自主权的新秩序。蓝祺则以《伪自恋的崩塌:〈飘〉中的摹仿欲望》为题,运用勒内·基拉尔的欲望摹仿理论,从《飘》中女主人公斯嘉丽的人生经历出发,挖掘其“伪自恋”的形象特点,总结出斯嘉丽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崩塌与重建,实际上是在各种欲望的产生、转移和消解过程中完成的。



在点评环节中,郭晓霞老师对谌轮天论文选题的新颖性与巧妙性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肯定了他对莫尔‘雌雄同体’现象的深入论证分析。郭老师指出,谌轮天能够敏锐地发现不同戏剧版本之间的细微变化,并广泛收集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多样化见解。这种大胆假设、严谨求证的研究态度,值得大家认真学习。此外,郭老师对蓝祺报告中理论与文本的紧密结合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称赞其论文对斯嘉丽欲望的分析展现了深度与创新性。同时,郭老师建议该同学在论述过程中应注重区分斯嘉丽的主客体关系,以确保逻辑关系更加清晰严密。



随后,进入文艺学专业的报告环节。叶文文作了题为《材与不材之间:闻一多论孟浩然“诗如其人”的论据分析》的报告。闻一多曾对孟浩然作出“诗如其人”的评价,运用庄子哲学中的“材与不材之间”思想,阐释孟浩然的诗歌和人格特征,指出正是孟浩然在“材”与“不材”之间的状态,使其“诗如其人”。叶文文以此为出发点,探讨闻一多如何通过庄子哲学框架分析孟浩然的诗歌,并进一步阐释闻一多的理论贡献。常琳翊的《原创性、独创性与独异性——阿特里奇文学事件理论的三重维度》详细解释了三种特性的内涵,并指出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她认为,对这三种特性的重新阐释,不仅丰富了阿特里奇文学事件理论的内涵,也为当代文艺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



朱全国老师对两位同学的报告进行了细致点评。朱老师首先肯定了叶文文论文内容的丰富性。此外,他指出“诗如其人”这一主题可以单独成篇,并强调在探讨庄子和闻一多提出的“材与不材”观点时,需注意二者各自不同的语境。针对常琳翊的报告,朱老师赞赏其对阿特里奇文学事件理论中三种特性的深刻理解,同时建议同学们在文献阅读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加强思考。



在报告会的尾声,郭晓霞老师进行了总结发言。她高度评价了本次报告会中同学们展现出的鲜明问题意识,并强调写作过程本质上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她鼓励同学们要勇于挑战权威、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至此,本届“丽泽论坛”人文分论坛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艺学专场学术报告会圆满落下帷幕。

(文:蒋   / 图:陈丽萍)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