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研覃思,抉隐索微——第十九届“丽泽论坛”人文分论坛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场学术报告会顺利举行



48日晚,我校第十九届丽泽论坛人文分论坛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场学术报告会在我院学院会议室顺利举行。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崔小敬老师、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金晓刚老师应邀担任本场点评嘉宾。我院相关专业研究生到场聆听。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率先展开汇报。蒋云迪的报告《〈怀麓堂诗话〉的随笔书写与诗学指向》,通过考证李东阳《怀麓堂诗话》的版本序跋及随笔内容,论证其确为李东阳所著,并重点分析了该书的批判性诗学特征及其与严羽《沧浪诗话》的传承关系。胡凝霜的报告《〈春秋〉学在魏晋笔记小说中的称引方式及运用》,结合魏晋经学背景,探讨了笔记小说引用《春秋》经传的方式与目的,并从正反两面阐释了二者间的学术互动。



崔小敬老师对两位同学的报告予以点评。她肯定蒋云迪选题的创新性与学术价值,认为她的研究仍有深入空间;建议胡凝霜增强报告可读性,避免过度引用,注重逻辑整合与语言表达的个人化。



随后进入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的报告环节。吕夙婉的报告《清末民初女性经学研究的突围:以戴礼〈礼记通释〉为中心》,通过对比戴礼《礼记通释》与郑玄、孔颖达的注疏,揭示其学术特色,强调女性视角对礼学革新的推动意义。霍艳艳的《作兴句读考辨》针对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中作兴分读的观点展开辩驳,结合各家见解,论证作兴作为同义复词应连读。



金晓刚老师对两位同学的报告提出建议。他指出吕夙婉需进一步区分女性研究的文化意义与性别意义;肯定霍艳艳论文逻辑的严谨性与研究方法的周密,同时建议其明确结论,聚焦观点。

在提问环节中,针对文献学论文与古代文学、文字学等的区别这一问题,金晓刚老师强调,文献学研究应以典籍本身为核心,关注成书、版本及文本差异,需与文学、文字学的侧重点区分。



报告会尾声,崔小敬老师对本场报告会作总结发言。她肯定了参会者的创新视野与研究方法,同时提醒大家需注重学术细节,并重申文学研究须以文献为基础。至此,本届丽泽论坛人文分论坛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场学术报告会圆满结束。

(文:潘馨怡 / 图:卢昰琪)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