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晚,我校第十九届“丽泽论坛”人文分论坛开幕式暨历史学专场在人文学院4楼会议室顺利举行。世界史学科赵志辉老师、中国史学科李义琼老师应邀担任本场点评嘉宾。我院相关专业研究生到场聆听。
报告会伊始,中国史专业率先报告。李彬炜在《衢县的不动产评价与契税征收(1944—1949)》一文中探讨了国民政府在近代财政转型过程中对传统税收形式的调整,尤其是不动产评价制度在契税征收中的应用。此举使契税征收由契价转向政府定价,实现了税收的标准化与透明化,并成为现代契税制度的重要基础。同时,他也指出, 将不动产评价引入传统税收,不仅是民国税制近代化探索的缩影,也揭示了近代税制转型过程中政府在财税政策制定、执行与调控中的复杂困境。何丽蓉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粮盐系统职员保证制度探微》则通过宏观考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粮盐职员保证制度,指出该政府通过资本担保和职务担保,试图借助社会资本分担财政责任,降低行政监督成本,但因依赖地方关系网络,制度未能有效防范腐败,其实践既体现传统社会治理的延续,也反映战时政府的治理局限,为理解抗战时期国家治理提供新视角。
随后,世界史专业进行汇报。张琪儿作了《两河流域吉尔苏城的考古发掘与苏美尔学研究》的报告,概述了吉尔苏的考古发掘成果,强调其文物与文献为苏美尔文明研究及苏美尔学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关键性依据,并探讨了苏美尔学的文献来源与类型。她指出,研究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文献整理与破译,但自20世纪末,亚述学者将古典学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缔造了“数字亚述学”,从而拓展了苏美尔学的研究前景。在题为《抵 制美货运动与柔克义外交因应》的报告中,梅适分析了柔克义在处理中美抵 制美货运动中的双重外交策略,即一方面对清政府施压要求镇压抵 制,另一方面对美方又认为抵 制运动是中国民 族主义发展的表现,并进一步揭示出这种“宽容”姿态服务于美国长远利益的本质及其局限性。
点评环节中,李义琼老师肯定了中国史两位同学的学术史梳理工作,认为无论是在材料的丰富性、逻辑的合理性方面均有可取之处。然而,李老师也指出,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同学们需加强与广泛的时代背景的对话。尤其是在开展地方历史研究时,应树立省域意识,避免局限于个别地县的狭隘视角。赵志辉老师则赞扬了张琪儿对当前研究现状的精准把握以及资料收集工作中的出色表现,但认为其对于苏美尔学的论述缺乏深度。赵老师建议,若能进一步挖掘苏美尔文明的文化基因,探讨其对于今天两河流域的文明对话以及现代性转化有何意义,研究将会更具深度与价值。针对梅适的报告,赵老师高度评价了汇报人清晰明了的汇报方式以及对原始资料的恰当运用,但在具体论证时语言表述较为模糊,应该构建起专业话语体系,形成专业话语性的认识。同时,赵老师也指明,在研究中应抓住柔克义个人思想与清政府、美国政府之间存在的争议与冲突,以此来深化研究。
报告会尾声,赵志辉老师对本场报告会作总结性发言。他认为,历史研究不仅仅是对过去事件的回顾,更是对思维方式的训练。对历史的理解,归根结底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对现实的精准映照。最后,赵老师鼓励同学们超越中西,贯通古今,启迪思想,彰显美德。至此,本届“丽泽论坛”人文分论坛之历史学专场学术报告会圆满结束。
(文:罗晓嫚 / 图:张玥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