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稿辑佚,史海钩沉——记张春晓副教授“手稿记录的历史时空——《沈祖棻全集》整理辑佚研究二三例”讲座

4月10日下午,暨南大学文学院古籍所张春晓副教授应邀于人文学院四楼研修室,为我院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手稿记录的历史时空——《沈祖棻全集》整理辑佚研究二三例”的讲座,相关专业教师和同学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张春晓副教授从《沈祖棻全集》出版情况谈起,指出在其再版的过程中,因整理思想由“求精”转变为“求全”,继而对沈祖棻的文稿进行了增补工作。就《辩才集》中增补的小说来看,沈祖棻的创作视角为细腻的女性视角,题材多变、多样,例如“校园冷暴力”“家庭伦理”等。她以“新小说”中由现代社会到历史题材的转型为例,简要说明了沈祖棻创作的阶段性。而对其“日记”这一散碎文字材料的增补,能够有效地弥补正式出版物的缺陷,并展现出沈祖棻生活中的一些苦难以及面对它们时的“诗心”“诗性”。

紧接着,张春晓副教授就“手稿”这一概念进行了说明,并以手稿《浣溪沙》为例,指出“手稿”涉及到许多元素,其中包括诗、书法、人际关系、信笺等。她着眼于《子苾日记》的潜在价值,并认为“日记”这一材料具有确定其重要作品的创作时间、提供师友交游的记录以及重现特殊时代的私人、家庭、群落、城市生活的情境等作用。

 


随后,张春晓副教授对“手稿”中的三个例子进行了具体阐述。首先,她以“沈祖棻、沈祖芳姐妹的双城书写”为题,构建起记忆的桥梁。在沈祖芳的创作中,呈现出其孤僻、倔强的个性特征以及肯定新文学价值的文艺观等,而在沈祖棻的文学文本中,也给出了姐妹俩洞悉微妙的关系描写。她以图像与失而复得的手稿《大场既陷三月,沪湘音问始通,芳妹书来要余浮海辟居租界,赋答五首》为介,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架起桥梁”。与此同时,她以《早早诗》为例,在“日记”材料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其创作缘起、斟酌改定的过程与修订标准,并认为《早早诗》的创作契机是来自情绪事件的推动,创作基础是日常生活的情感体验,该诗也深刻地表现出了沈祖棻所具有的天真诗性与生命意识。此外,她还以肖印唐过访武昌为例,展示了师友交游的案例。在谈及该案例时,她按照时间的脉络将沈祖棻与其师友的诗作、书信及日记等一一展示,重现了一段令人动容的旧日时光。


 

讲座尾声,张春晓副教授对此次讲座进行了简要的总结,指出文字是记忆存在的方式,通过对“手稿”的整理,或是勾起了往事,或是复原了一些重要作品的产生过程等,强调了整理辑佚工作的重要性至此,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郭子怡 / 图:谢雨彤)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