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晚,我校第十九届“丽泽论坛”人文分论坛之中国现当代文学、儿童文学专场学术报告会在我院江南文化会议室顺利举行。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姚晓雷老师、儿童文学专业庞佩博士应邀担任本场点评嘉宾。我院相关专业研究生到场聆听。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率先展开汇报。胡千禧的《新世纪生态文学的叙述伦理偏失问题》聚焦新世纪以来的生态文学作品,通过对《狼图腾》《额尔古纳河右岸》等文本的审美诉求与价值呼吁进行研究,剖析了文本背后所表现出的伦理偏失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与自然双向互动”的生态保护之道。卫俐米的《从“某生体”到“新某生体”:五四时期小说人物命名符号化论争及评价变迁》则从微观的角度考察了五四时期的两次有关“小说人物命名”的争论事件,通过对两者内容、特征、动机的异同比较,揭示了事件发生的本质在于五四文坛面对文学现代化的困惑与迷茫心理,进而对当下文学创新提出了新的思考。
姚晓雷老师对两位同学的报告予以点评。他充分肯定了两位同学在论文选题及写作上的思辨性与现实性,同时也指出了两者在思考上存在的问题:针对胡千禧的报告,姚老师提出“生态文学与生态和谐是两个在学理上有很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澄清的概念”,建议胡千禧将论文写作聚焦于生态文学的理论建构上,以实现对整体的全面把握;针对卫俐米的研究,姚老师则建议其在选题时应注意论文的可发展性,做好学术的延展工作。
随后,儿童文学专业进行汇报。左浩的报告《意识形态与社会批判的交汇:维多利亚时代初期幻想小说研究》围绕《水孩子》《北风的背后》《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三个文本展开分析:第一部分聚焦维多利亚时期儿童文学中的“儿童形象下移”现象,基于阶级视角指出,文本对底层儿童的同情书写实为建构中产阶级儿童的道德范式与情感慰藉;第二部分通过对三部作品幻想形式的解构揭示小说潜藏的现实批判指向;第三部分立足进化论与自然神学的思想场域,阐释文本对个体主体性的哲学建构。吴陈颖的《契诃夫〈变故〉和凌叔华〈小哥儿俩〉之比较》在论证两部作品的可比性后,以儿童观与叙事策略为切入点辨析了文本异同,并在阐释凌叔华对契诃夫的创造性转化的基础上,通过其作品与左翼文学的离合关系的梳理,凸显了其创作的独特性及对儿童原生力量的关注。
在点评环节中,庞佩博士针对两位同学的报告给出了具体的建议。庞博士首先肯定了左浩论文理论与文本的结合度。此外,她建议其继续精进论文的表达,做好各部分的衔接工作,并进一步丰富文献的阅读与借鉴,以形成更完善、更严谨的论文体系。对于吴陈颖的报告,庞博士高度赞扬了其细致的文本分析,但也指出论文的行文逻辑、小标题以及参考文献等部分仍存在问题,需要继续改进。
报告会尾声,姚晓雷老师对本场报告会作总结发言。他充分肯定了参会者多元的研究视角与广阔的学术视野,同时提醒大家需注重论文的选题工作,避免落入研究内容过于宽泛或过于局限的“陷阱”。最后,姚老师鼓励同学们继续探索新的知识领域,并祝愿同学们都能收获丰硕的学术成果。至此,本届“丽泽论坛”人文分论坛之中国现当代文学、儿童文学专场学术报告会圆满结束。
(文:朱灵艳 / 图:朱健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