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晚,我院“创新素养提升训练营”专题培训第六讲于人文学院北山学术报告厅举行。我院党委副书记陈海峰带来题为“语言素养与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陈述答辩能力提升”专题讲座。
讲座伊始,陈海峰由语言表达中的常见问题引出主题演讲这一核心内容。他强调演讲者需具备“对象感”和亲和力,以真、善、美为根本追求,避免“假大空”的语言表述。同时,针对当下信息泛滥、听众耐心有限的现状,陈海峰重点介绍了PREP框架、STAR框架等结构化表达的语言组织方法,旨在帮助训练营成员实现清晰流畅且具有说服力的主题演讲。
在“如何开展主题演讲”环节,陈海峰从有声语言、无声语言和演讲稿撰写三个方面展开详细讲解。他指出,发声能力是有声语言素养的底层支撑,运用抑扬顿挫的声腔语调有利于增强主题演讲的生动性与感染力;服饰和风度是强化无声语言的基本要求,演讲人员应时刻保持微笑,用手势、眼神和肢体动作“传情达意”。同时,在演讲稿撰写方面,陈海峰指出其开头要做到引人入胜,而结尾则需要令人回味无穷。讲座最后,陈海峰希望训练营成员以知识拓展为本,舞台实践为基,学思结合为法,逐步提升主题演讲能力。
本次讲座系统梳理了主题演讲的实战技巧,为训练营成员提升语言素养提供了切实方法和有效路径。未来,我院将持续依托“创新素养提升训练营”平台,助力成员在学术竞赛与创新实践中实现演讲表达的能力进阶。
(朱炫赫、蔡烁佳/文 来源:人文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