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境梅转,范式传衍——记李小荣教授“转生梅:宋代咏梅新范式之一”讲座

421午,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李小荣教授应邀于人文学院四楼会议室为师生带来一场题为“转生梅:宋代咏梅新范式之一”的讲座相关专业老师和同学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李小荣教授从中土佛教文学的三世转生叙事背景出发两宋咏梅诗词的转生之梅或梅之转生者为着眼点指出“转生梅”众生流转中构建了人与植物、植物间生命流转的独特范式,主要表现为五种模式:第一种是佛、圣僧转生他认为北宋初年蒋堂的《梅》较早从佛教神圣观念来刻画梅花者第二种是仙女(美女)与梅互转,以姑射仙人、西施等女性意象喻梅,而南宋后转向高士(隐士)形象,如陆游以“巢许”比梅;第三种是仙佛转生或三圣并转受宋代三教融合思潮影响,出现仙佛转梅的复合意象;第四种是植物互转,一是写梅树不同部位、颜色乃至精神气质的前身,二是写梅与其他花卉的互转五是动物与梅互转。此外,李教授指出两宋诗词常将梅的“花、香、色”与“几生”“三生”结合,解决了梅花生灭中的“异时同构”与“异体同构”问题,进而丰富咏梅诗词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想象



紧接着教授围绕建构转生梅范式宋代禅史语境展开讨论,分析了从微笑梅花禅变,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的“以心传心”典故可看出禅宗“心宗”的中国化,而南宋形成“梅花禅”之说和“静参梅花”一类诗句,如张埴“参到梅花禅”。继续阐明了黄梅曹溪禅作为东土禅宗传法的梅意象符号五祖六祖一脉相承,形成以梅为心法传承的比拟性叙事逻辑。李教授接而谈到《维摩诘经》“天女散花”典故,总结了两宋咏梅诗人词人创造性地用中土花卉的代表花,形成咏梅新范式

李教授提出转生梅范式建立的佛教思想依据其一无情有性晋宋竺道生主张“无情成佛”天台宗湛然《金刚錍》继而系统论述南宗禅发展为“无情说法”。其二为转物在咏梅中表现为两种手法:一是将梅比定诗人或诗评家,使梅具备情感。二是点明梅为转物者或用“转物”观念统合“梅”意象或意向群,如李石称千叶梅为“转物圣手”。

随后,李教授解释了“转生梅”新范式葆有旺盛生命力的主要表现形式:沿袭型直接继承宋代模式,如元代吴澄“前身端是老梅精”延续“高士转梅”的经典意象;拓展型以宋代范式为基型,梅与风雪等自然物象互转,构建“梅与自然同构”的生命网络或是衍生“转生莲”“转生菊”等,但“转生梅”仍居主导;整合包括内部亚型之间的整合以及与其他范式结合。针对梅花颜色具象化和情禅兴起的问题,李教授认为宋代梅色多抽象,后世白梅、红梅描写激增,且与禅修场景结合,赋予梅更鲜明的视觉与精神象征另外明清“情禅”观的影响下,梅兼具“禅修”与“情韵”双重内涵



讲座尾声,现场师生积极提问,李小荣教授就唐宋牡丹与梅意象的转移”“如何深度阐释禅宗宗派与意象的演变”等问题进行了解答。至此,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赵乐倩 / 图:胡  莹)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