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下午,北京大学文学博士、韩国东国大学中文系朴永焕教授应邀于人文学院四楼学院会议室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多元共生的智慧:宋代浙江儒释道‘和合圆融’思想的当代表达”的讲座。古典文献学专业张弘(普慧)教授担任主持,相关专业老师和同学到场参加。
讲座伊始,朴永焕老师忆起二十年前在我校参加楚辞学术会议时初识叶适的“事功之学”思想,其“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等言论不仅正面质疑了自朱熹以来“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核心,亦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及孟子的“舍生取义”之思想有所分歧。这对当时的朴老师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因为在朝鲜历史上,程朱理学得到极力推崇,而陆王心学及永嘉学派等学说则遭到排斥,该理念直至今天的韩国仍有留存。这种悬殊的价值导向使朴老师产生了浓厚兴趣从而开启了漫漫求真之旅。
温州作为永嘉学派的发源地,在改革开放后又一次脱颖而出,当地出现创业高潮,个体工商企业量达到全国总数的十分之一。温州模式何以享誉全国,这离不开温州人天赋的商业精神、实用精神、开拓精神、挑战精神及其创造性的理财能力。相对于以组装重大企业成品系统为中心的苏南模式及以利用外资促进经济发展的广东模式,温州模式有着深层次内涵,其精神与浙江自古以来的学术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南宋建都于临安城,随着杭州的逐渐繁荣,周边地区也迅速发展,文学艺术与城市文化蓬勃生长,商人阶层兴起加速了社会阶层的分化。此外,浙江的佛教和禅宗自古以来便十分兴盛,思想深奥的佛学理论深化了文人们的思想维度,兼之宋代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强调“会通”“兼容”的重要时期,从帝王到士大夫,乃至僧侣、道士,皆重视三教融合与和谐共存,这为多元化的浙学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紧接着,朴永焕老师指出,在佛教哲学中,无论是天台“一念三千”的宇宙整一论,或是华严“事事无碍”的法界互摄论,皆体现了差异中的整合、异质之间的贯通逻辑。这种深层哲学结构不仅丰富了宋代浙江地区佛教的理论体系,也对儒道两教的思想变革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后发性影响,在两宗所倡导的“和合圆融”哲学基础上,浙江逐渐形成了“会通兼容”的文化生态与学术思潮,浙东地区永嘉学派等浙学逐渐摆脱了传统儒学的纯观念性特征,从而培养了关注现实问题、强调社会实践的务实学风。
最后,朴永焕老师总结道:宋代浙江地区思想文化的突出特质之一,乃在于儒、释、道三教之间在教义层面、实践理路与文化语境中的深度互动与圆融融合。在这种哲学土壤中成长的浙学,其多元性、融合性与实践性精神既体现为一种“异中求同”的文化智慧,也体现为一种极具生命力的思想生成机制。时至今日,这种内在统一性与多元共生性并存的哲学传统,仍深刻影响着浙江地区的学术文化气质与社会价值取向,成为支撑近现代浙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精神根基与文化资源。
讲座尾声,张弘(普慧)老师就朴永焕老师的精彩发言进行回顾,他指出,朴老师在不断时空切换与中韩比较中将古代的浙江与现在的发展相融合,用理论与实例阐述了受儒释道三教融合之影响产生的宋代浙东学派实学精神,要同朴老师一样,培养古今结合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提问互动环节中,朴老师围绕“韩国学者在中国古代研究中具备哪些思维和视野上的优势”“为什么在兼融汇通的宋代会产生极具卫道精神的程朱理学”以及“义与利之间能否实现真正的调和”等问题为同学们进行了细致解答。至此,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朱健伟 / 图:王凯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