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晚,我校第十九届“丽泽论坛”名师学术沙龙暨人文分论坛闭幕式在人文学院四楼会议室顺利举行。人文学院古典文献学专业张弘(普慧)老师、世界史专业周旭东老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余凡老师应邀担任本场嘉宾。我院相关专业研究生到场聆听。老师们就“博闻强识”“学海求索”“慧引前程”三个主题下的诸多问题与同学们分享看法。
博闻强识
针对“在学术阅读过程中如何建立学术策略”的问题,张弘老师指出读书应当钻研经典、充分阅读,力求形成自己的阅读标准,建立学科的知识体系,进而能够具有充分认识世界以及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能力。周旭东老师回顾个人经验,总结阅读的两种方法:聚焦问题以及精读好书。余凡老师则点明可从兴趣出发,同时做到踏实笃学。
随后,老师们就各自专业领域依次对相关研究问题进行解答。谈及“怎样处理文学理论与文学作品之间关系”,余凡老师提到应当将理论与作品融会贯通,避免理论文本两张皮的问题。在回应“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追踪学术动态”的提问时,周旭东老师根据自身经验提出几点建议:一是注意知名学者研究内容的变化;二是注意学术界新的热点问题;三是注意学术思潮的变化。论及“如何甄别利用数字学术资源”,周旭东老师强调扎实打好专业基础是前提,进而形成对文章的精准判断力,基于此,数字资源能够为便捷查找学术资料锦上添花。
学海求索
在学业过程中,同学们对“如何平衡小论文和毕业论文”的问题展现出极大的兴趣。在写论文方面,周旭东老师给出指导,他认为应当避免陈旧的选题,同时需要思路清晰、论证严密、材料扎实,自然地得出结论。言及“如何考虑论文创新”的问题时,张弘老师以甲骨文的新发现、中西方对于系统论提出的差异、《水浒传》研究的新角度等不同的例子切入,认为可分别从开创新领域、发现新材料新方法和新观点等几个层面入手,展开学术写作,在写作过程中应当从“学术共同体”“学术价值”的角度进行看待和评价。
慧引前程
放眼未来的职业选择,同学们都比较关注“就业方向以及职业转换”等问题。余凡老师针对“面对教师行业,学术研究与教学能力如何相互转化和促进”的问题,指出一线教学与学术研究存在比较大的区别,但在这两个领域,扎实的人文素养同样不可或缺。如果有意成为教师,应当提前训练自己的教学技能,有助于更快适应教学工作。对于“如何判断自身在学业上是否有潜力可继续深造”的问题,张弘老师认为兴趣固然重要,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钻研能力,才能勇攀学术高峰。随后,面对“人工智能如何与文学相结合并打开新思路”这一问题,周旭东老师以AI应用于古文字研究为例,指出其对于搜集资料,提供结构框架等方面都能为写作带来便捷。
活动尾声,三位老师的分享告一段落,活动进入了提问环节。就“对现当代文学作家创作的古体诗作品的看法”“做好读书笔记”“材料与论证思路的关系”“交叉领域的学习”等问题,老师们一致强调要厘清思路,注意分析思考,重视过程中的收获,同时多尝试新事物,掌握新视角的把握能力。最后,三位老师为本届“丽泽论坛”人文分论坛“优秀报告人”获得者颁发奖状,并与获奖同学合影留念。至此,第十九届“丽泽论坛”人文分论坛圆满落幕。
(文:卢昰琪 / 图:罗晓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