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晚,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杨永龙教授应邀于人文学院四楼学院会议室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西北汉语的接触性特征与语言转用的干扰”的讲座。本次讲座由人文学院殷晓杰教授主持,相关专业老师和同学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杨永龙教授从汉语语法演变的动因和选题缘由出发,指出语言接触这一现象存在地域差异,其中北方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并以具体实例简要阐明了“何为语言转用的干扰”。紧接着,杨永龙教授以甘沟话为例论证西北汉语的接触性特征,并提及唐汪话、五屯话等均为具有混合特征的汉语方言。他在明确其地理特征、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甘沟话的语音、词汇系统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区别不大,而其语法结构与阿尔泰语系的语言以及安多藏语有许多相同之处,主要体现为SOV语序、后置格标记、后置助动词“坐”等。杨永龙教授强调,甘沟话在语法层面上显示出一系列SOV语言的特征,并以Dryer(2007)提出的包括小句基础语序在内的16条语序关联为切入口,逐一分析了甘沟话的接触性特征,包括宾语与动词、名词与后置词等语序情况。
随后,他以甘沟话“坐”为个案,分析其句法属性与语法意义、来源、演变路径及其与周边少数民族语言的关系。甘沟话中“坐”的基本语法意义是主观上强调状态的持续和动作的进行,同时也可以强调动作的高频出现。他还指出,助动词“坐”强调持续和频现不仅见于甘沟话,也见于河湟地区的其他方言,如青海的乐都、大通等地。与此同时,他从语音和语义关联两方面阐明了助动词“坐”的来源。最后,杨永龙教授结合“坐住同词”现象,说明了甘沟话“坐”从姿势动词到持续体助动词的具体演变路径。
交流互动环节,现场师生积极提问。杨永龙教授针对“《朴通事》《老乞大》不同版本的语序变化与西北地区的语言接触现象有何关联”“在语言转用过程中,母语中名词与动词留存的差异程度”“论文语例的记录与标注”等问题为大家答疑解惑。殷晓杰教授以“蔚为大观、引人入胜”对此次讲座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杨永龙教授深厚的语言学功底、开阔的学术视野以及对专业的炽热之情都值得同学们学习。至此,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郭子怡 / 图:朱灵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