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陈忠敏教授“百年汉语演变史观与研究方法的嬗变”讲座

2025年5月15日下午,复旦大学中文系陈忠敏教授应邀于中国方言研究院会议室为师生们带来一场题为“百年来汉语演变史观与研究方法的嬗变”的讲座。本次讲座由人文学院王文胜教授主持,相关专业老师和同学到场聆听。

 


首先,陈忠敏教授介绍了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的汉语发展史观和相应的研究方法。高氏方言语音的历时和共时比较是以《切韵》音类为纲,他在《中国音韵学研究》中选字音注重的是能否覆盖中古音的分别,而不管是否在口语里的常用和成词与否。此外,他把《切韵》每个韵中的多数读音作为“规则读音”看待,将方言间或方言与中古音比较看作“规则读音”的比较。高本汉以相同的汉字为枢纽来比较各方言的语音,这一方法在寻找方言间同源词(语素)可比较的对等形式方面有潜在的困难,特别是遇到一字多音、同类古音今多种读法的时候,这个问题尤为突出。



 

随后,陈忠敏教授介绍了桥本万太郎和张琨的观点。桥本万太郎在《语言地理类型学》中提出两类语言演化模式,指出东亚、东南亚语言的演变并非是谱系树演变模式,而是一种南北向的区域性推移,汉语北受阿尔泰语影响,南受侗台、南亚语影响。桥本用南北向语言接触的视角看待汉语的发展和演变,但忽略了汉语(中原权威汉语)的主导作用,也没有提出独特的研究方法。张琨的汉语史观是基于对《切韵》《广韵》的分析,他从《切韵》的基础上投射出一个原始汉语系统,认为凡是《诗经》系统无法解释的《切韵》类别都能从原始汉语系统里得到解释,但也没有提出独特的研究方法。接着,陈忠敏教授又重点剖析了罗杰瑞的汉语史观及俗传词比较法。罗杰瑞认为《切韵》音类、汉语方言通音和原始闽语三者处于同等地位,它们都来自于早期汉语,他指出高本汉比较方法的缺陷,并提出了俗传词比较法。陈忠敏教授结合汉语方言语料,指出俗传字比较法注重方言中口语词(语素)项目的比较,该方法存在的问题有:重视语义,忽视了语音比较的层次问题;没有把白读音与白读层次区分开来;追求俗传字音对应,而不是音类对应。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陈忠敏教授提出了“一中心多层次”的新汉语史观。层次分析是根据音类的分合特点分析出这些词(语素)语音的属性和层次,据此判断这些词(语素)传入方言的时间先后。语音层次分析不仅关注方言的原始成分,也分析各时期由于语言接触引起的层次现象,可以对方言的整个语音发展的历史作出分析和解释。

 


讲座最后,陈忠敏教授与在场师生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就郑张尚芳的汉语史观、文白异读和一字多音的判定、闽语方言调查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主讲人介绍

陈忠敏,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UC Berkeley)语言学博士(2000年)。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复旦大学现代语言学研究院兼职教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类脑智能科学研究院兼职教授。美国声学学会会员;中国神经语言学会副理事长;上海语文学会副会长;上海语言文字工作者协会副会长;《语言研究集刊》主编;国际纪念李方桂先生中国语言学研究学会(Li Fang-Kuei Society for Chinese Linguistics)董事,“国际李方桂田野调查奖委员会”委员(2015年8月始),主任;Bulletin of Chinese Linguistics《中国语言学集刊》副主编;《中国语文》编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兼聘高级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医学与健康研究院客座教授。

(来源:方言苑)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