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晚,武汉大学文学院陈文新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赵维国教授、武汉大学文学院鲁小俊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带来一场学术沙龙,题为“古代文学研究的新观念与新方法”。葛永海教授担任主持人,相关专业师生到场聆听。
沙龙伊始,陈文新教授着眼于“辨体研究”,指出辨体研究与文体研究虽均涉及文体,但两者侧重点不同,文体研究以文体为研究对象,而辨体研究更多作为一种方法。他以诗、文为例,说明辨体研究在共时态中的作用。文章通常用于议论或叙事,强调准确性;诗歌则注重抒情功能,未必追求精准。
此外,陈文新教授从“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出发,论述辨体研究在历时态中的用处。他指出《聊斋志异》延续了前人的志怪题材,写法上却打破了史家不写隐私和心理活动的禁忌,用一种绚烂的语言描写志怪的题材。通过上述说明,他阐述了辨体研究在共时态和历时态下的不同作用:共时态帮助我们把握不同语境之间的区别,历时态则了解文学史发展的真实情形。因此,辨体研究能够更为深入真切地了解文学。
赵维国教授以“韩国汉文小说”为切入点,探讨其文学创作是“夺胎换骨”还是所谓的“蹈袭”。针对这一问题,通过《都马武传》和《闹阴司司马貌断狱》的文本比较,他指出韩国文人主要将中国的故事嫁接到本国的历史背景中,运用中国的题材进行了二次创作或直接改写。
基于此,赵维国教授肯定了中国母体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学形式发展产生的推动作用,为东亚文化圈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同时,他认为在阅读韩国或日本的汉文小说时,尽管部分作品语言上不及中国小说,但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发展。
鲁小俊教授聚焦于“书院课艺”研究,指出科举文学多关注乡试、殿试的试卷,注重结果,而书院中大量的试卷却被视为缺乏研究价值,但他认为“百年无废纸,千年纸变金”。通过考察课艺总集,可以得知文人的平时成绩以及名字变迁等细节,揭示书院文人的共同记忆。
另外,鲁小俊教授主张如今的学报、期刊等应追溯到清代的书院课艺集,利用史料考察,能够统计出版周期、用稿率等数据。不仅如此,从书院考课制度来理解,参加书院考课实际上是读书人一种谋生的方式。由此可知,文学不仅是审美的,也是具有功利性的。但他强调考课制度在解决文人生计问题的同时,也导致了新的问题,对文人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沙龙尾声,现场师生积极提问。三位教授就“如何将技术与传统文献考证研究相结合”“如何看待印度佛经故事的仿写”“如何看待和处理文学经典与非文学经典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为大家答疑解惑。至此,本次沙龙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许梦云 / 图:张玥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