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往知来,探古析今——记陈忠敏教授“百年汉语演变史观与研究方法的嬗变”讲座

5月15日下午,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忠敏老师应邀于中国方言研究院为师生们带来了题为“百年汉语演变史观与研究方法的嬗变”的讲座。本次活动由我院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王文胜教授主持,相关专业师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陈忠敏教授介绍了著名汉学家高本汉(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的相关理论。高本汉的《中国音韵学研究》《中上古汉语音韵纲要》引进已成熟的历史语言学研究方法(历史比较法、内部拟测法)对《切韵》做了完整而系统的构拟,并首次对汉语史进行了分期: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古汉语-老官话,率先提出汉语发展史观。高氏选字注重是否能覆盖中古音类的分别,而非该字在口语里的使用频率和成词与否。

随后,陈忠敏教授提及日本语言学家桥本万太郎Hashimoto Mantaro)的相关理论。桥本万太郎的《语言地理类型学》认为语言演变的模式不能独尊谱系树理论,他提出两类语言演化模式,第一种是印欧大陆的牧畜型语言,第二种是东亚、东南亚的农耕型语言。其中,后者强调语言接触,由接触引起语言结构连续性的区域类推。陈忠敏教授强调,从语言接触视角看东亚、东南亚语言的演变有可取之处,但汉语的主导作用被忽略,汉语在其中变成被动的受影响角色,其实,东南亚语言类型是受中原汉语影响而转变的。

陈忠敏教授提及张琨和罗杰瑞的汉语史观,指出张的汉语史观基于对《切韵》《广韵》的分析,在《切韵》的基础上投射出一个原始汉语系统。罗杰瑞(Jery Norman)认为《切韵》系统、汉语方言通音、原始闽语鼎足三立,其中《切韵》系统与罗杰瑞所说的“汉语方言通音”关系密切。



陈忠敏教授重点介绍了“一中心多层次”汉语史观。多种语言分布在一定的区域,其中某一地区的语言由于政治、文化、经济强大而成为强势的权威语言,这种语言通过文化输出、领土扩张和移民等对周边地区语言形成渗透。层次分析就是根据音类的分合特点分析出这些词(语素)语音的属性和层次,据此可以判断这些词(语素)传入方言的时间先后。

提问交流环节师生们积极向陈忠敏教授请教,陈忠敏教授针对郑张尚芳的汉语史观”“方言本字考”等问题进行了耐心解答。

后,王文胜老师进行总结性发言,结合自己的感想,赞同陈忠敏教授关于百年汉语演变史观与研究方法的嬗变的阐释,对陈忠敏教授表达诚挚的感谢。至此,本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李心格 / 图:郭子怡)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