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晚,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杜正贞应邀于24幢4楼北山学术报告厅为在场师生带来题为“权利的图像呈现:宋代以来山场争讼中的用图”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历史学教授胡铁球主持,相关专业教师及学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杜教授以“图像在传统产权诉讼中的核心价值”为切入点,指出山场争讼中的图像并非静态记录,而是各方势力博弈的“动态战场”。她梳理了宋代《清明集》判例至明清诉讼档案的演变脉络,揭示图像从解决贵族土地纠纷的辅助工具逐步演变为基层司法中确认产权的关键依据。同时,她强调社会结构差异对图像使用逻辑有深刻影响。例如,移民开垦区因产权模糊更依赖当事人自绘的“呈图”,而传统农业区则因权属明确倾向官府勘定的“勘图”。
随后,在分析图像与文字关系时,杜教授突破传统“图文互证”的思维定式,提出图像与文字在司法实践中形成闭环式治理技术的观点。她认为,图像通过其独特的符号系统和表达方式,不仅弥补了文字记录的不足,更成为权力运作的重要媒介。这一观点为理解传统中国产权确认机制提供全新视角。
讲座尾声,针对师生关于“图像真伪鉴别”的提问,杜教授以清代淡新档案为例,说明官员通过现场勘验、证人供词比对与历史图档调取三重机制化解矛盾,利用“勘票”制度追溯责任,形成胥吏执行与官方监管的动态制衡。这一剖析既展现传统社会治理的复杂性,也凸显其内在韧性。
本次讲座通过重新解读图像史料,不仅拓宽广大师生历史研究的视野,也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治理智慧提供有益思考。
(张昕怡/文 金烨希/图 来源:人文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