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晚,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周书灿应邀于人文学院北山报告厅为我院学生带来一场题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视域下的中国奴隶社会有无之争”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教授冯定雄主持,相关专业师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周书灿系统回顾了中国近代以来“奴隶社会有无之争”这一话题的学术研究成果。他以郭沫若、徐中舒等学者的研究为切入点,细致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学界对这一议题的理论探讨。周书灿强调,对传统研究方法的反思是推动先秦史研究深化的关键,历史研究需科学审视西方学术话语,更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的历史话语体系。
在分析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框架时,周书灿结合《尚书》《诗经》《孟子》等古代文献中有关“土地面积”的多条史料,论证了中国夏商时期存在发展“奴隶社会”的社会经济条件。他援引《哲学的贫困》《反杜林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比中国古代“指定服役制”与东方奴隶制的特征,得出“夏、商时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说的奴隶社会”的结论。
关于“中国无奴隶社会说”的兴起,周书灿详细介绍了其兴起、发展与演变,并对改革开放以来五位代表学者的观点进行了多维剖析。周书灿从文字语义、逻辑推理、研究方法等角度,揭示“无奴说”存在片面武断、自相矛盾等理论缺陷,进一步印证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古代社会“有奴说”的科学性与真实性。
最后,冯定雄总结指出,本次讲座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为根基,融合多学科视角,为重新审视中国上古社会形态提供了重要方法论启示。
至此,本次讲座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蔡烁佳、徐佳妮/文 胡璐瑶/图 来源:人文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