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2025届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会顺利举行。学院研究生办公室郑晓芹老师对本次答辩工作做出了全面的组织安排,并对全体答辩秘书进行了秘书工作培训。答辩秘书根据培训要求认真准备,收集材料、调整与确认答辩安排、及时向师生双方传递资讯,清理答辩会场并做好答辩会议记录,整理汇总答辩材料等,力图为本届毕业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答辩环境。本次答辩会共十个专业、十五个答辩组的同学在会上对各自论文进行陈述,相关专业老师组成答辩委员会出席本次会议,答辩现场井然有序。
中国史
答辩会上,中国史专业的十八位同学分别就选题意义、研究方法、文章脉络、文章创新性成果和外审后的修改情况等方面展开阐述。冯航杰同学聚焦清代地方官银匠及其职业形象,以及同地方官府吏役间关系,从银匠视角切入白银货币化市场和财政白银化下地方赋役钱粮的征解。答辩委员会成员肯定该论文的创新性,认为其论文行文流畅,征引规范,逻辑清晰。李琳烁同学则围绕“战后援华美军剩余物资处理研究”,探讨战后国民政府在经济与军事双重困境下,中央部门利益博弈、党利与民利交锋、国共美三方艰难谈判的特殊政治生态,通过分析各政治主体在美军剩余物资处置中的立场、诉求及话语权分配,揭示这一问题背后的政治动因,其论文逻辑缜密、视角新颖,获得了答辩委员会成员的一致认可。
中国古典文献学
会上,八位同学就各自的论文内容展开陈述和答辩。鲍婧婧的论文《吐鲁番佛道文献定名和缀合研究》以吐鲁番佛道文献为研究对象,对学界现已刊布的吐鲁番佛道文献目录、图册以及相关研究著作的定名缺失进行了考订,对德藏等吐鲁番汉文文献定名进行了补充修正,并尝试拼合复原相关吐鲁番佛道文献残片。答辩委员会认为该论文方法得当、论证充分、格式规范。邱琮淏的论文《杭州方志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以杭州地志为研究对象,从方志学角度切入,对杭州方志编纂史进行了系统梳理,并辑考唐、宋、元时期诗文作品62则,结合类书与方志材料乃至子史内容进行了互勘互证。答辩委员会认为该论文角度新颖,在文学价值与文献价值方面进行了较多挖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中国现当代文学
答辩会上,二十一位同学就各自论文展开汇报,认真听取答辩委员会成员的建议,并对主要问题作出回答。盛凌越《鲁迅年谱编撰实践及其问题研究》一文以年谱编撰为切入点,征引不同时期的鲁迅年谱版本和相关论著,深入探讨鲁迅研究的史学脉络与学术范式,兼具文献学与学术史上的多重价值。答辩委员会赞扬该同学选题角度新颖的同时,建议继续延展鲁迅年谱与现代作家年谱的关系,并增加传记类的参考文献。胡子旭《重负与抒情:柏桦八十年代诗歌论》一文敏锐地捕捉到柏桦在诗歌史上的特殊性,选取柏桦八十年代诗歌创作为研究对象,揭示其诗歌创作在八十年代中国诗歌转型期的独特性,显示了较好的理论辨析能力和语言感受力。答辩委员会在肯定其选题的同时,建议设立专门章节,深入探讨八十年代中国诗歌的历史背景,并详细阐述柏桦八十年代诗歌创作的历史阶段性特征,以清晰地勾勒出“史”的脉络。
汉语言文字学(汉语史)
答辩会上,汉语言文字学(汉语史)专业的七位同学依次汇报了自己的论文。周唅暄从选题背景、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框架与内容、研究成果四方面介绍了论文《明清汉语六组常用词用字研究》。其文章从字词关系的视角,运用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方法,具体讨论明清时期“裤”“膝”“奔”“拿”“粗”“暖”六组常用词的用字现象。答辩委员会成员一致认为其论文选题新颖,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同时也指出文中对常用词词汇方面的介绍略多,而对用字、字词关系的介绍不够充分,可继续完善。张姿君简要陈述了论文《〈醒世姻缘传〉〈红楼梦〉〈跻春台〉处置式比较研究》的各章内容,对每类句式都进行了穷尽性的数量统计,列有数据比较表,较好地展现了各类处置式在各文献中的分布情况,使结论具有较强的说服力。答辩委员会成员表示该文选题新颖,有较大的学术价值,但论文对处置式的分类还需斟酌。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现汉方向)
会上,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现代汉语)专业的十名同学从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方法、文章脉络、研究成果和外审后的修改情况等方面对论文进行精要介绍。王玲峰在《汉语“说/讲”述宾搭配模式及其语义演变研究》一文中,对“说”和“讲”的语义演变、述宾搭配,以及使用地域进行了描写、比较和分析。论文收集语料全面,为研究结论提供了扎实的实证基础。文章归纳了不同地域使用“说”和“讲”的共同点和差异之处,研究重点突出、明确,结论有一定的说服力。答辩委员会对其严谨的论证过程以及学术创新性表示认可。赵家杰《“馒头”名称的共时分布与历时演变考察》一文,以“馒头”的名称为研究对象,通过科学的方法与翔实的数据,描绘了馒头的异名方言分布地图,并且从历时角度考察了馒头异名的原因,认为食物命名与认知视角、修辞因素和文化融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答辩委员会赞扬其选题的价值所在,并指出还应细化馒头异名的共时分类。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答辩会上,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七位同学就各自的论文展开汇报,听取答辩委员会的建议,并对主要问题作出回答。李溯宁的《约翰·韦伯斯特〈马尔菲公爵夫人〉中的权力书写》一文脉络清晰,选取生命、经济、性别三重维度,结合福柯相关理论作为支架,详尽阐释该部戏剧中的权力书写问题,探索了当时的时代特性和价值取向。答辩委员会成员高度评价了论文的思维深度,认为其在问题意识和写作思路上均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同时,指出需要补充该作家的总体创作情况等方面的相关材料,并对论文的格式进行细致的修订。谌轮天的《生存困境与反叛——福加德戏剧中的人物抗争书写》体量宏大、资料翔实,围绕该作家剧作中不同群体类型的行动进行细致分析,论述了福加德作品中“社会政治”与“存在主义美学”双重价值的辨析与评价。答辩委员会对其写作的端正态度、扎实功底给出高度评价,期望能在部分章节标题、章节设置以及表述上加以精进,彰显本人独特的创作立场及戏剧文体特有的艺术效果。
中国古代文学
答辩会上,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二十位同学分别围绕论文内容、主要观点、创新之处展开简要汇报,继而认真听取答辩委员会的建议,围绕重点问题进行详细回答。丁嘉琪的论文《和琳及其〈芸香堂诗集〉研究》以“文史互证”的研究范式,考察和琳的家世背景、仕宦历程,比较分析了《芸香堂诗集》的两个版本,聚焦和琳在不同地区的交游网络和藏事诗,对和琳诗歌文本进行深入挖掘,答辩委员会成员对其论文表示赞赏,认为其关注到了诗歌背后的时代精神。穆煜鲁的《清代瓯越竹枝词研究》抓住研究对象的突出重点,紧扣瓯越竹枝词有关瓯越控山带海的地理特性、山海共生的民俗特色和独具匠心的艺术特质,不但深化了竹枝词的专题研究,而且丰富了瓯越的本土文学研究。答辩委员会认为该论文观点鲜明、材料丰富、论证充分、结构合理,是一篇优秀的硕士学位论文。付孟莹的《乾嘉朴学视域下的严可均诗文研究》则立足于乾嘉朴学的独特视角,对严可均的诗文创作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体现了该同学较为宏阔的学术视野和较为扎实的学术功底,获得答辩委员会的一致赞许。
儿童文学
答辩会上,儿童文学专业的七名同学依次汇报了自己的论文。万雨骞同学的论文《论苏珊·库伯“黑暗在蔓延”系列的恐惧书写》聚焦儿童文学中“恐惧”的叙事功能与精神内核,结合对当下世界的反思,揭示了恐惧书写在青少年心理成长与价值观形塑中的独特作用,为儿童文学研究与文化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启示。答辩委员会认为其论文结构清晰,语言扎实细腻,论证逻辑基本严密。但需要进一步优化大小标题的逻辑层级,部分标题之间缺乏严格的包含关系,从而影响了整体框架的严谨性。刘柠同学的论文《伊迪斯·内斯比特幻想小说中的时间问题研究》聚焦“时间空间化”与“空间时间化”的辩证关系,揭示了幻想小说中时空交错的叙事特质,并尝试通过“幻想时间”这一概念探讨文学时间与现实关联的哲学意蕴。该研究在深化内斯比特作品的阐释维度之余,也为幻想文学的时间叙事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具备学术创新性与跨学科价值。答辩委员会一致认为该论文语言流畅,文学性强,对文本的诗意解读颇具感染力。
世界史
世界史专业答辩分为两组进行,该专业的十二名同学围绕自己的论文主题展开论述。逄江宁撰写的《16世纪法国的狂欢节》一文将狂欢节置于法国宗教战争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借助狂欢节的视角思考16世纪法国的权力结构变化,分析狂欢节与法国当局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究16世纪法国社会秩序的调整。刘奕楠的《道奇使命与占领后期美国对日经济复兴政策研究(1948—1952)》一文聚焦于以道奇为代表的美国使团在1948年至1952年间对日本经济采取的复兴政策,将日本纳入美国远东冷战战略,梳理了国内外既有的学术研究成果,深入分析了道奇使命与美国远东冷战战略的复杂关系,指出道奇使命与马歇尔计划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两者竞争的焦点在于东南亚地区原材料市场的主导权。老师们认为,同学们的论文展现了扎实的学术研究能力,选题兼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在肯定论文优点的同时,老师们也精准地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不足,为同学们进一步完善论文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性意见。
汉语言文字学(汉语方言学)
答辩会上,汉语言文字学(汉语方言学)的六位同学就各自的毕业论文内容进行简要汇报,评审老师们对七位答辩人的论文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专家们从学术规范、论证逻辑、方言用字准确性以及论文格式体例规范性等多个维度,提出了细致而中肯的修改建议,答辩人纷纷表示将认真吸纳老师们的指导意见。邱小萌以《浙江临安浙川徽语研究》为题,描写、分析了浙川徽语的音韵、词汇和语法特征,与源方言及周边方言进行了对比,并整理出同音字汇、分类词表、语法例句,归纳了语言特点。连建博的《浙江平阳溪南畲话研究》一文,对溪南畲话进行了研究,分别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维度展开全面且系统的剖析与阐述,深入地揭示其语言特点与演变规律。叶晓影在《浙江常山西源赣语研究》中,介绍并归纳了西源赣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特点,通过对比源方言及周边方言,得出了西源赣语的语言内部相对稳定,但同时也不断受到吴语常山话影响的结论。
文艺学
文艺学专业的七位同学从论文创新性、不足之处以及根据外审专家意见进行修改这三个方面展开阐述,并与答辩委员会成员进行积极且深入的交流。杨一鸣的《鲍里斯·格罗伊斯艺术档案思想研究》基于大量论著的研读,探讨了格罗伊斯“艺术档案思想”生成、展开的过程,揭示了档案从传统存储工具向当代文化实践转型的内在逻辑,并据此对数字视角下的艺术档案与传统艺术档案的差异进行了区分。答辩委员会对该论文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给予肯定,同时指出还应加强理论概括能力,并突出其在中国语境中的接受与影响情况。赵桂祥的《物性、人性、神性的交融与醇化:审美向度上的崧泽酒文化研究》运用了哲学、美学、文艺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对大量考古材料进行论证,对崧泽酒文化展开了审美分析。着重考查了崧泽文化的酒业、酒业文化内涵及其原始意义等。答辩委员会认为该论文有助于推进远古江南美学研究,突出了水乡、“醉乡”的文化特色,富有启发性,同时也指出论文还应凸显崧泽文化较于其他文化形态所具有的差异性。
硕士毕业论文答辩不仅是学术之旅的重要里程碑,更象征着崭新人生阶段的开启。从选题立意到文献综述,从理论构建到具体分析,从初稿撰写到反复打磨,同学们在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智慧与汗水,既拓展了学术视野,也锤炼了研究能力。这段充满挑战的求知之路,见证了大家的成长历程。本次答辩过程组织周密、评审专业,既是对同学们研究成果的严格检验,也为研究生阶段的学术训练作出了圆满总结。愿2025届毕业生们始终秉持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保持开拓进取的探索热情,在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生道路上续写精彩篇章,创造属于自己的卓越成就。
(文图:各专业答辩秘书提供 / 统稿:董雯、蒋敏、张玥佼、鲍知秋、许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