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启新生,心灵共振——记尖峰诗歌沙龙:“世界从一首诗开始” 新诗交流会

530日晚,清华大学西渡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敬文东教授、南京大学颜炼军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带来一场题为“尖峰诗歌沙龙:‘世界从一首诗开始’”的新诗交流会,李蓉教授担任主持人,相关专业老师和同学到场聆听。

此次新诗交流会采取自由交流的形式,现场氛围轻松活跃。



沙龙伊始,西渡教授“现实和超越性之间的关系”这一话题为出发,认为超越性蕴含于现实之中,正是在现实中,我们才能意识到永恒性和超越性的意义。谈及人工智能,他指出AI依托的是一种无限的算法,而人的独特价值恰恰在于其生命的短暂与有限。针对“诗歌的阐释问题”,西渡教授出文本具有两层结构,即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对于诗歌而言,表层意义至关重要,过度追求诗歌的深层意义反而容易忽视了诗歌本身的生命状态。同时,他强调诗歌所呈现的经验是一种独特的发现,与诗人自身经历紧密相连,诗人需要凭借独特的视角,将个人经验内化为深层感悟,最终诗歌的形态呈现出来



敬文东教授以“诗人的作用在于创造世界而非反映世界”为切入点,认为当今时代留给诗歌的素材相对有限,因此“如何处理雷同的经验”成为了关键点,由此引出了三种神秘性,即日常生活的神秘性文学自身的神秘性以及文学创造的世界的神秘性。他指出,现代社会是一个“祛魅”的社会,而文学所创造的神秘空间起着复魅的作用。此外,敬文东教授还论及了语言问题,提出“语言与我们的心境息息相关”,一首诗最初是从语言开始,诗人不能将语言仅仅视为一种表达工具,诗歌本身是拥有自我意识的存在。基于此,他进一步阐释了“一部现代人的历史是自己的成就作斗争的历史”,认为现代性导致了当代人际关系的疏离。



颜炼军教授紧扣“世界从一首诗开始”的主题,通过解读verse(诗)、universe(宇宙)和university(大学)间的关联性,阐述了诗歌与世界的联系,即“宇宙是诗歌的联合体”,他认为诗歌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转折,是对常规世界的挑战,无数转折的总和构成了我们对世界整体的认识。不仅如此,他指出八十年代的个人写作呈现出对集体写作的反叛姿态,在当下语境中私人写作这一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了变化,群体关系被技术媒介强行覆盖与笼罩,而优秀的诗歌作品正是打破个体封闭性的中介。同时,颜炼军教授认为写作者风格的转变往往源于对自身写作机制的质疑通常情况下,写作者难以处理全部的经验,缺乏直接转化的能力。因此,当创作者学会处理新的经验时,写作的质地也会随之改变,人与自身经验在写作相互发现、相互塑造的动态过程也由此呈现



沙龙尾声,李蓉教授以“世界从一首诗开始,世界也会在一首诗中新生”“记住诗,也就是记住了光”作为结束语。至此,本次新诗交流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许梦云 / 图:张玥佼)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