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下午,美国城堡学院(The Citadel College)历史系南恺时(Keith N. Knapp)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带来一场题为“通俗儒学的诞生:敦煌写本中《二十四孝》形成的证据”的讲座,普慧教授主持,相关专业老师和同学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南恺时教授聚焦于《二十四孝》与《孝子传》这两部书,提出了几个关键问题:“二十四孝”这一概念始于何时?《孝子传》与《二十四孝》有何区别?《二十四孝》的目标受众是谁?
针对“《孝子传》与《二十四孝》之间的区别”这一问题,南恺时教授认为两者在内容上有所不同,《孝子传》中的主角均为男性,而《二十四孝》则呈现出更为多元的形象,不仅包括男性,还涵盖了女性和外国人。唐代墓葬中的壁画频繁出现“树下老人”这一主题,他以曾子“啮指心痛”、王裒“闻雷泣墓”和孟宗“哭竹生笋”等具体故事为例,得出结论:“树下老人”的壁画实际上就是孝子图。此外,他还指出在辽、金、北宋时期的墓葬中,孝子图已然成为常见的主题。
在提及《二十四孝》原型时,南恺时教授对写本中的孝子故事展开了深入探讨,他以睒子、王裒的故事为例,认为这些故事虽然与《孝子传》中的内容存在差异,却与宋元时期《二十四孝》有着密切联系,故而将其称为《二十四孝》原型。不仅如此,他还详细分析了“须闍提割肉奉亲”的故事,指出王武子实际上是须闍提这一形象本土化的体现。紧接着,南恺时教授强调了《故圆鉴二十四孝押座文》的独特性,指出押座文作为最早明确出现“二十四孝”书名的文献,表明了当时“二十四孝”这一概念已然形成。同时,他还具体阐述了云辩讲孝道的特点,即推崇儒家小孝,而非探讨佛教大孝。
通过阐述《二十四孝》与佛教的关系,南恺时教授得出如下结论:八世纪以后,唐代的知识精英对孝道故事丧失了兴趣,而这些孝道故事逐渐在下层社会阶层中流行。记载“二十四孝原型”的四件敦煌写本着重强调了超自然力量的作用,并塑造了多位女性典范形象,由此可知,作者的创作意图在于吸引更多信徒。
随后,普慧教授对本次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他高度赞扬了南恺时教授将《二十四孝》与佛教相联系的做法,认为这是文明交流与互鉴的典型范例。《二十四孝》并不是单纯的本土产物,其形成过程中充分借鉴和融合了外来文化元素。同时,普慧教授也指出,南恺时教授在研究中国本土故事时,不仅关注底本,还深入挖掘了写本、印本以及相关考古文献。基于此,普慧教授强调,做学问不能画地为牢,而应勇于开拓创新,从细微问题入手,进行深入研究。
讲座尾声,现场师生积极提问。南恺时教授就“地方文本是否会受地方知识精英的影响”“当时的人们是否将《二十四孝》视为文学作品”“儒家小孝与佛教大孝是否存在本质区别”等问题为大家答疑解惑。至此,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许梦云 / 图:鲍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