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IT SI YOUSSEF,中文名李悠然,来自摩洛哥,2022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高玉教授,现已成功申请浙江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读研期间,曾获第六届“第三只眼看中国”国际短视频大赛最佳作品奖;第三届“我眼中的中国”在华留学生“美丽中国”短视频大赛三等奖;浙江省第十二届大赛大学生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留学生三等奖;2024年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第十九届年会全国大学生短视频创意大赛优秀奖;参与合著并于《外国问题研究期刊》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在中东的新安全观:调解伊沙和解与塑造地区稳定》一文。
谈及选择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初衷,李悠然坦言,一切源于自己的“中国梦”。在他看来,心中的“中国梦”并非局限于掌握一门语言,更期望自己能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国通”,以便未来有机会为中摩两国的文化交流贡献一份力量。
博士阶段的学习是融合学术挑战与个人成长的系统性研究过程。李悠然认为,读博阶段的关键在于拥有明确的研究兴趣、持续的自我驱动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首先,要找到自身真正感兴趣的领域。他坚信只有真正热爱并专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才能在浩瀚的学术海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航向,从而不断前行并取得成果。其次,在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后要进行合理规划,确保每一步都朝着既定目标迈进。此外,他坚信批判性思维有助于深入剖析问题,从多维角度审视研究议题,不受传统观念或单一视角的限制。在应对复杂问题时,他能够突破常规思维框架,提出创新性的见解与解决方案。这种思维方式不仅显著提升了他的研究质量,也使他在学术交流中更加自信和从容,能够与他人进行深刻且卓有成效的讨论。
回望在浙江师范大学的学习历程,李悠然感到无比充实。学校浓厚的学术氛围,给予他极大的鼓舞与启迪。在这段宝贵的学习经历中,他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还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热爱,更为深入地领略了中国丰富的人文风貌、独特的风土人情以及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在提到读硕士期间最想感谢的人时,李悠然对自己的导师高玉教授充满了感激之情。高玉教授不仅在学术上给予了他悉心的指导,帮助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还在研究方法层面与论文写作过程中提供了宝贵的建议。此外,李悠然还特别感谢一直以来给予他帮助的老师们和同学们,感谢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陪伴与鼓励,让自己在多元的环境中收获成长与友情。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作为一名来自国外的留学生,李悠然深知在中国的学习不仅仅是获取书本知识,更是体验不同文化、理解多样人生的重要过程。相信他一定能够继续带着这份开放的心态,去拥抱更多的文化碰撞与交融。愿李悠然今后能继续以梦想为帆,以热爱为桨,在知识与文化的海洋里遨游,让这段留学经历成为他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盛凌越,2022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高玉教授,现已成功申请中南大学博士研究生。硕士期间以第二作者身份于《长江文艺评论》发表《乡土记忆、民间书写与诗意想象——论干亚群散文创作的特色与价值》,该论文入选《浙江散文现象研究》一书。论文《诗意风景化呈现:从〈文城〉中看余华之历史观念》在《余华研究》上发表。曾参与“科技发展与中国现代文学的走向”学术研讨会暨浙江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年会、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黄源年谱长编”、院级课题《中国当代作家传记年谱研究》并主持了院级课题《中国现当代作家年谱编纂实践、问题及经验研究》。
对于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盛凌越表示,这一决定首先源于对专业领域问题的浓厚好奇心,渴望突破现有的认知边界;其次,她享受在学习和持续探索未知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就感,以及从深度研究中获得精神层面的满足;此外,她也希望借助系统性研究,积极回应现实中的挑战,创造具有可持续性的价值。
在明确攻读博士学位的意向后,盛凌越积极投身于学术训练。她强调,要认真学习每一门专业课程,精心撰写专业课论文,并时常主动向老师请教;经常阅读高质量论文,学习其写作技巧,并将这些方法实际应用于自己的论文写作中。同时,她认为进行文献综述是必要的,通过总结相关研究的方向和内容,能够理清研究思路。对于正在准备申博或考博的学弟学妹们,盛凌越建议要多阅读专业书籍,以提升学术能力和培养学术思维。此外,她表示积极投稿也是重要的一环,可以将课程论文尝试投递至相关期刊,因为申博过程中,拥有个人的代表性论文尤为关键。在课余时间,多关注学术会议,积极参与其中,并与参会老师进行深入交流,这将有助于提升个人学术水平并拓展学术视野。
在盛凌越看来,导师高玉教授是她学术征途上的明灯,对其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研究生一年级时,导师着重强调广泛阅读的重要性,因此在硕士阶段,她逐渐养成了每周坚持阅读的良好习惯。高玉教授广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精神以及敏锐的学术洞察力,不仅为她学术上的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更在为人处世方面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楷模。
时光如白驹过隙,三年的研究生生涯已至终章。愿盛凌越在攻读博士的崭新征程中,以智慧为笔、以理想为墨,在学术的广阔天地间挥洒青春,书写属于自己的学术华章。
(文:蒋 敏 / 图:李悠然、盛凌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