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巨强,2022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葛永海教授,现已成功申请浙江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读研期间,曾以第二作者身份于核心期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论文《造园筑心:清代小说“造园”叙述的时代新变及文化隐喻》;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游士叙事与明清小说地图研究》,完成字数15万字以上,排名2/10;获浙江师范大学第十八届“丽泽论坛”人文分论坛报告会优秀报告人、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标兵、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人人学术报告会优秀报告人、国家奖学金、浙江师范大学一等学业奖学金、徐剑艺顾亚维奖学金等荣誉。
在学术探索的旅程中,潘巨强聚焦于文学地理学这一独特领域,深入研究文学与地域的紧密关联。选择这一方向,首先在于导师葛永海教授在文学地理学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研究经验。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潘巨强得以深入接触到文学地理学的核心问题和前沿动态,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积累了宝贵的学术经验。此外,文学地理学融合了文学与地理学两大学科,为古代文学研究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为古代文学研究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关于如何在学术研究中通过系统化的方法实现个人成长与学术突破,潘巨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建议。他认为,首要任务是精准定位研究兴趣。在中国古代文学领域,研究方向繁多,每个方向都有可能取得卓越成就,但也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因此,必须从一开始就结合自身情况和导师的建议,制定涵盖短期论文发表、长期著作出版或课题主持等目标的学术计划,并按阶段分解任务,为成长和突破指明方向。其次,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潘巨强建议要主动承担任务,锻炼研究能力,尝试多种研究方法,如文本细读、比较文学、社会历史批评等,并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运用创新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从而实现学术突破。
回望三年研究生生涯,潘巨强十分感谢导师葛永海教授给予他的帮助。从研一时第一篇学术论文题目的推敲,到毕业论文的反复雕琢,葛教授的悉心指导贯穿始终。葛教授深厚的学养与敏锐的洞察,也总能为潘巨强精准点拨研究困处,为其论文撰写提供关键思路。相信他将铭记葛教授的悉心教诲,未来以更加卓越的成果回馈这份深厚的师恩。
童震,2022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邱江宁教授,现已成功考取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读研期间,曾参加《文学遗产》主办的“《文学遗产》辽金元诗文研究论坛(2023)暨‘丝路纪行文学与文献’学术研讨会”;获浙江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生、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人人学术报告优秀报告人等荣誉。
言及选择申博的原因,童震认为这是源于他的“六朝遗梦”,是面对古往今来之囿限的继续追问,也是在丝路漫卷的风沙里辨认前尘。于他个人而言,选择申博既是对曾经“未竟”的庄严回应,也是在邱老师的帮助下继续向学问的更深处探索的自然选择。
关于申博前的准备措施,童震表示确定读博院校是一个随机、复杂且需要运气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环节莫过于联系意向博导,博导的肯定是申博路上重要的定心丸。选择联系博导之前,需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量:院校的综合排名情况、学科排名情况与导师的研究方向等。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和导师保持紧密联系,及时和导师沟通自己的想法,并综合考虑导师的建议。如此一来,通常会有两到三所不同梯度院校可供选择,随后便可依据往年的申请要求,着手准备相关材料。
童震深感自己的学术之路“得遇良师,幸甚至哉”。邱江宁教授总以“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为训,引导他既重文献考证,亦重理论创新。导师的教诲如灯塔照亮童震前行的道路,让他在学术的海洋中既有扎实的根基,又敢于探索未知的领域。童震对邱老师一路以来的悉心指导表示由衷的感激,并承诺将铭记邱老师的谆谆教诲,持续努力,不辜负邱老师的殷切期望!
(文:张玥佼 / 图:童震、潘巨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