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人物】专访(五):心驰学海,深潜求真

李琳烁,2022级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张根福教授,现已被南京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拟录取为博士研究生。读研期间,发表论文《抗战期间中国民间对战后国际组织的构想与舆论诉求》于一级期刊《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后被权威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获四川大学首届“明远”研究生史学论坛三等奖、山西师范大学第九届“文渊杯”研究生史学论坛二等奖、国家奖学金、浙江省优秀毕业生、浙江师范大学校长特别奖、浙江师范大学一等学业奖学金、浙江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等荣誉。



谈及选择读博的原因,李琳烁表示,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学习让她深刻认识到,历史研究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对时代变迁的深刻反思。正是这份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深厚兴趣以及渴望在现有研究领域深耕的愿望,促使她继续深造。她认为,中国近现代史是一个极具复杂性和动态性的领域,既是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变迁的关键,也与全球历史进程密切相连。而具体研究方向的选择,则离不开对档案史料的深入挖掘。通过广泛阅读文献及抄录档案,李琳烁发现了许多值得探讨的新问题和现有研究的薄弱点,从而坚定了深耕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决心。

对于博士申请的准备工作,李琳烁结合自身经验提出建议:其一,明确研究兴趣和目标,通过查阅学术文献、参与学术会议和咨询导师等方式,了解各高校的研究特色和师资力量;其二,详细搜集往年报考信息,根据各个学校的时间节点及具体要求,逐渐缩小报考范围;其三,研读意向导师的相关著作,确保学术兴趣上的高度契合,进而积极联系导师并探讨研究方向的可行性,撰写博士阶段的研究计划。

在硕士阶段的学习规划方面,李琳烁将其分为了几个关键阶段:第一年主要围绕课程学习和文献综述两方面展开研究,在此过程中夯实理论基础,确定研究方向,并争取发表初步学术成果;第二年集中精力进行史料收集、论文撰写以及申博准备的工作;第三年则专注于学位论文的撰写、修改与申博冲刺,同时积极参与学术会议,发表阶段性成果。此外,她还分享了学术写作的相关经验:首先,明确论文核心问题,确保选题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其次,在写作过程中,应先构建清晰的逻辑框架,再逐步充实内容。完成远比完美重要,关键在于将想法完整地表达出来,后续再进行修改与打磨;最后,积极请教导师和同辈的意见,有助于厘清文章脉络,提升论文质量。



回首三年研途,李琳烁最想感谢的是导师张根福教授。导师开阔的研究视野给予了她极大启迪,张根福教授不仅针对其研究内容提出宝贵建议,更强调研究不能止步于史实表象,而应深入挖掘其背后的问题。

三年砺剑,淬火成锋。李琳烁始终以史笔为,深耕于中国近现代史的沃土。愿她在崭新的征程中,继续怀抱对历史的赤忱与敬畏,扬信念之帆,奋勤勉之楫,乘风破浪。

 

赵冠甫,2022级汉语言文学儿童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吴翔宇教授,现已被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专业录取。



提到攻读博士的动因,赵冠甫坦言,直接动因源于他对外国儿童文学的浓厚兴趣,渴望在这一领域深入探索。在硕士阶段的学习中,他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门扉,门后展现的是跨越国界与时代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独特的叙事艺术以及深邃的文化内涵。通过阅读经典作品以及相关文献,他逐渐意识到,硕士阶段的学习仅仅是初步的涉猎,因此希望在博士阶段进行更深入的探索研究。

从萌生读博意愿到最终成功录取,需要精心规划和扎实准备。回顾申博这一路,赵冠甫强调了信息获取与时间管理的重要性。他指出,各高校的报名时间并不统一,稍有疏忽便可能错过心仪院校的机会。因此,他建议有意读博的同学积极主动地关注目标院校的官网以及导师的研究动态,并制定清晰的时间规划表。

回想在浙江师范大学度过的三年研究生时光,赵冠甫感慨万千,学术道路并非坦途,他也曾经历过迷茫与困惑,但他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心态,敢于尝试各种可能,避免自身陷入无谓的内耗中。这种乐观的心态促使他广泛阅读、潜心研究,并与师友积极交流思想,在摸索中稳步前进。

此外,赵冠甫指出,投身学术研究需具备独特的眼光与一定的胆识。所谓独特眼光,即研究者要培养敏锐的问题意识,善于在浩如烟海的文献和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发掘具有创新价值的问题,而非重复前人工作。胆识则意味着敢于挑战权威观点、尝试新的研究方法或跨学科视角。正是这种对创新的追求和深入钻研的勇气,支撑着他在硕士阶段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赵冠甫的学术之旅,离不开导师吴翔宇教授的鼎力相助。每当他面临各种抉择时,总能得到导师的鼓励与支持。吴翔宇教授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深厚的学术功底,为赵冠甫树立了学术标杆。

学术之路的进阶,始于内心真挚的热爱,成于脚踏实地的准备与永不停歇的创新求索。愿赵冠甫在未来的学术深潜中,发掘出更璀璨的智慧珍宝,为其热爱的领域增添独特光芒。

(文:许梦云 / 图:李琳烁、赵冠甫)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