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路千里,始于足下——记我院超级“研”讨会顺利举行

919日晚,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超级“研”讨会于25202教室顺利举行。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青年博士讲师席俊杰老师、研办金科老师、202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辅导员朱展老师出席本次超级“研”讨会,2024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曾凌霄担任主持,2025级各专业硕士研究生新生到场聆听。

此次“研”讨会共分为“研学赋能”“研惑共解”“研趣共乐”三个环节。三位老师围绕“角色转变”“压力应对”“职业规划”等话题与同学们展开对话交流。



关于“如何应对成为研究生的身份转变”,席老师从“意识-态度-应对”三个方面层层深入展开分析。席老师认为进入研究生阶段之后,要有“心态归零”的意识,逐渐将自己的定位从知识的接收者转变为探索者与创造者。具体到学习中,则是要以积极、主动、虚心的态度去学习技能、开阔眼界。席老师特别强调了研究生阶段最需要突破的认知误区——完美主义心态,她希望同学们记住一句话:“完成比完美更重要”,要先行动,再完善。朱展老师则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学生工作对自己全方位的改变与提升,他认为学生工作看似枯燥,却能让人在办公技能、人际交往、团队协作与组织协调上得到锤炼。因此,他建议同学们,如果在刚入学时感到迷茫,不妨尝试参与学生工作或设定科研目标,从而重新获得对生活节奏的掌控感。只要明确的规划目标,再辅以信心与坚持,一切问题会迎刃而解。金科老师则提出,在面对身份转变困境时,要放平心态多去体验和经历,适当试错后再根据自己真实的感受进行灵活调整,在实践中逐渐适应并沉淀。



研究生阶段的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就“如何对研究生阶段面临的压力”这一话题,三位老师也给出了经验之谈。席老师希望同学们多多向内探求,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在明晰目标之后,便可形成初步规划,随后需要做的便是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和规划。朱展老师则坦言,自己在正式成为辅导员之后也曾感受到巨大的难以把控感,难以适应工作节奏导致的焦虑感也随之涌来。但他慢慢发现,恐惧来源于未知,在付诸行动后,会发现很多事情没有那么难。在他看来,摆正心态、提升能力是面对压力的不二法门。金老师也谈到,焦虑的核心在于不可掌控,我们不应回避,而应直面,坚信事在人为



在“研疑解惑”环节中,新生们带着对未来学习与生活的未知与好奇积极提问,就“如何平衡学术研究与实习实践”“如何在自由性较大的学习情境提升科研能力”等问题老师们展开讨论交流,三位老师干货满满的解答与建议,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来到“研趣共乐”环节时,三位老师根据大屏幕上随机出现的校园风光图随机提问,邀请在座的同学们进行抢答。虽然刚刚入学,但同学们都竞相举手互动,现场氛围融洽欢乐。“研”讨会最后,在主持人的邀请下,三位老师分别送上他们对2025级新生们最平易却也最真切的祝福。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本次“研”讨会圆满结束。相信经过此次“研”讨会的分享与互动,2025级的研究生新生们能够于思考中提炼智慧,于经历中沉稳内核,而后笃定前行。

(文:鲍知秋 图:许梦云)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