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晚,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李怡教授应邀于人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会议室为师生们带来一场题为“鲁迅究竟怎么看待‘中国书’”讲座。本次讲座由人文学院高玉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张全之教授、西南大学文学院张武军教授应邀与谈,相关专业教师及学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李怡教授点出此次议题的时代性和重要性,并从“青年必读书”事件的历史切入,梳理了民国初年以清华大学为首的高校开书目的热潮,介绍了本次核心议题的时代背景。李怡教授率先从大语境认知路径出发还原鲁迅参与“青年必读书”事件的历史情境,认为这次事件是鲁迅对于新文化运动进程中旧传统抬头的一次提醒,这也是鲁迅研究界的普遍共识。
随后,李怡教授从小语境认知路径切入,创造性地结合传播学背景指出需从“传媒事件”视角重新审视鲁迅的这一表态。他罗列鲁迅填写答卷时已过征稿截止日期等相应史实,科学论证了鲁迅此次表态是卷入了孙伏园所计划的“议程设置”。为佐证观点,李怡教授提及鲁迅曾为许世瑛开列书目,且标注版本与阅读提示,可见其对中国书并非全盘否定。李怡教授认为,鲁迅的“少看或不看中国书”更像是一种策略性表达,旨在提醒青年警惕传媒与盲目崇古,保持独立思考。
紧接着,针对鲁迅对于传媒的态度,李怡教授认为鲁迅对传媒既有肯定,认为其是“输入现代文明之利器”,又警惕其“唱则万千,和者亿兆”的从众效应,并在这种批判精神中,他表现出了对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深情关怀以及对超越知识汲取的更大的文化问题的看重。
讲座互动环节,张全之教授上承李怡教授对鲁迅批判性思维的介绍并补充指出,鲁迅思想具有矛盾性,不能单一概括其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他以鲁迅支持女性解放却曾劝阻许广平外出工作、批判传统文化却深耕中国小说史研究为例,说明鲁迅思想的复杂性,并指出“鲁迅脑海中的矛盾促使了他伟大思想的诞生”。张武军教授则赞同李怡教授以传播学为切入点还原鲁迅表态的历史情境的创造性做法,并指出如今的文学史研究需要这种细微的历史还原和对现实的呼唤。
活动尾声,高玉教授结合自己的感想,对三位教授的精彩分享进行了点评和总结,并对三位教授表示了诚挚的感谢。
至此,本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董晨昊/文 林星彤/图 来源: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