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20世纪“浙江潮”现象学术研讨会暨浙江省鲁迅研究会2025年年会在浙江师范大学顺利举行

202592628,由浙江省鲁迅研究会与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主办的鲁迅与20世纪“浙江潮”现象学术研讨会暨浙江省鲁迅研究会2025年年会在浙江师范大学顺利举行。来自北京鲁迅博物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同济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宁波大学、温州大学、中国计量大学、湖州师范学院、衢州学院、绍兴文理学院、绍兴理工学院、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等省内外高校、研究机构、事业单位的十余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共收到论文六十余篇本次学术会议设置三场大会发言和三分组会议,与会者围绕“鲁迅与20世纪‘浙江潮’现象”这一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开幕式

会议开幕式由浙江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专职副主任高玉教授主持。浙江师范大学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人文学院院长葛永海教授,中国鲁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北京鲁迅博物馆原常务副馆长黄乔生,浙江省鲁迅研究会名誉会长、浙江大学文学院黄健教授分别致辞。


葛永海教授介绍了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基本情况,希望本次研讨会能为鲁迅研究开辟新视角,为浙江文化传承创新探索新路径。



黄乔生指出,总结《浙江潮》群体所走过的道路,对于促进鲁迅研究、浙江文化研究、中国文化研究,推动当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黄健教授表示,“浙江潮”不只是简单的地理现象,更是一种思想、文化(文学)现象。鲁迅作为其中一位最先的觉醒者或先驱者,与作为母文化的浙江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大会发言(一)

大会发言(一)由浙江师范大学吴翔宇教授担任主持人,温州大学孙良好教授担任评议人。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赵京华教授指出,鲁迅在“革命文学”论争中实现的思想“转向”是世界观与方法论上的重大转变。中国鲁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黄乔生探讨了《夜记》与《夜颂》这两部鲁迅未完成文集。四川大学李怡教授将鲁迅笔下的“中国”与“民国”作为研究其文学的关键词之一,认为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意涵。浙江大学黄健教授认为,“浙江潮”(钱江潮)文化寓意鲜明而独特,它寓意一个古老民族的现代觉醒,同时也以引领潮流的方式,引发了现代中国的文化革命、革新,迎来了文化的“先锋形式”。浙江师范大学高玉教授分析了鲁迅手稿中“回”字的四种写法:“回”、“囘”、“囬”和“迴”,指出在鲁迅的书写中,“回”和“迴”是可以互换的。复旦大学李楠教授将鲁迅和老舍的小说进行比较研究,认为鲁迅《端午节》和老舍《离婚》都有意无意在构建职场空间。杭州师范大学邵宁宁教授指出,“军国民主义”是晚清民初重要的爱国主义思潮,鲁迅早期的生活、思想深受其影响。




大会发言(二)

大会发言(二)由浙江大学陈力君副教授担任主持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郑绩研究员担任评议人。


上海交通大学张全之教授以思想史为中心,考察了鲁迅与朱谦之的关系。西南大学张武军教授重释了鲁迅的国民革命体验与“革命文学”论争。北京语言大学于小植教授分析了太宰治“《惜别》鲁迅”背后的殖民话语与普遍公义,指出“惜别鲁迅”是太宰治斡旋于“政治话语”与“个人表达”二者之间的产物。首都师范大学孟庆澎教授围绕《出关》及其批评,强调要想理解鲁迅与研究者之间的尖锐对立,需将小说文本、批评文本及作家的解释视为一个网状的文学事件,并通过对其整体的分析来透视鲁迅晚年的心态。浙江工商大学范家进教授重读鲁迅《学界的三魂》并指出,探寻发扬民魂的具体路径,不仅有助于深化对鲁迅思想的理解,对当下学界的发展亦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湖州师范学院余连祥教授探讨了钱玄同与“方老五”(鲁迅)的两次“邂逅”。温州大学孙良好教授回顾与展望了关于鲁迅文本的诗学研究。




大会发言(三)

大会发言(三)由浙江工商大学赵卫东教授担任主持人,复旦大学李楠教授担任评议人。



温州大学彭小燕教授阐述了鲁迅思想的三重意义体系。浙江师范大学姚晓雷教授提出“当下文学是否需要回到鲁迅?”这一问题,认为回到鲁迅不一定能解决当下中国文学的问题,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浙江大学陈力君副教授提及史践凡《鲁迅》中的“影像鲁迅”塑造,认为这些“鲁迅系列”传记片,卷轴式地描摹了鲁迅的生命全景。绍兴文理学院卓光平副教授谈到绍兴作家王云根的“鲁迅戏”创作,认为其创作一方面显示了鲁迅对绍兴作家创作的巨大影响,另一方面也展现了鲁迅故乡人对鲁迅及其作品的情感认同和传承发扬。绍兴理工学院杨福泉教授以“神道设教”和“干父之蛊”为例,解读了《周易》文本原义、鲁迅作品用义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对钱锺书《管锥编》关于此两则词条的说解进行评议。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郑绩研究员阐述了冯雪峰马克思主义阅读与革命文论的生成逻辑。浙江大学张广海副教授基于译介与接受《亚历山大·勃洛克》《十二个》的视角,分析了鲁迅大革命时期“革命”与“智识阶级”认知的生成。



除了大会发言外,本次会议还设立了三场分组会议。

第一组上半场由温州大学黄家光博士主持,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俞敏华教授评议;下半场由绍兴文理学院古大勇教授主持,宁波大学葛体标副教授评议。

第二组上半场由浙江工商大学叶吉娜博士主持,浙江科技大学刘红英教授评议;下半场由温州大学方韶毅副研究员主持,中国计量大学蒋进国副教授评议。

第三组上半场由绍兴文理学院范永康教授主持,浙江师范大学徐从辉教授评议;下半场由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同济大学钱虹教授主持,绍兴文理学院孙海军教授评议。



闭幕式

会议闭幕式由浙江省鲁迅研究会副会长、浙江师范大学黄江苏副教授主持。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俞敏华教授、中国计量大学蒋进国副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徐从辉教授分别作学术总结。俞敏华教授表示,从总体上说,第一组主要是从思想史、文化形象、话语建构、文体学、交流史等视野进行鲁迅研究的,这些丰富的研究更让人感知到鲁迅带来的精神力量。蒋进国副教授指出,第二组围绕出版史、编辑史、历史学、文化地理学、华文文学史展开鲁迅研究,体现出了史料扎实、视角多元的特质。徐从辉教授谈到,第三组主要汇报了鲁迅的影响研究及文本细读,通过对鲁迅小说的系统梳理,可进一步理解鲁迅的启蒙思想。


浙江省鲁迅研究会会长、绍兴文理学院曹禧修教授致闭幕词,他强调鲁迅的思想永远不会过时,对他的研究也将持续深入,在未来,人们对鲁迅的评价定会比现在更高,“鲁迅学”会继续它的显学地位,而鲁迅思想本身的复杂性与前瞻性也会吸引一代代有志于立身学习鲁迅的学者去探寻。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20世纪的“浙江潮”,是近代中国启蒙、文化革新的重要浪潮,而鲁迅先生正是这股浪潮中最坚定的推动者。他将“浙江潮”作为思想的源头活水之一,最终汇成了一条更为宽广和深刻的精神江河。本次研讨会不仅提供了鲁迅研究的交流平台,还再次回溯了鲁迅思想的当代价值,为“鲁迅学”的纵深发展注入了新的学术活力。

此外,作为浙江省鲁迅研究会的换届会议,926日晚举行浙江省鲁迅研究会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浙江省鲁迅研究会第八届理事会。浙江大学黄健教授为名誉会长,绍兴文理学院曹禧修教授当选为新一届理事会会长,杭州师范大学邵宁宁教授、浙江大学陈力君副教授当选为常务副会长,温州大学彭小燕教授、浙江师范大学邹贤尧教授、绍兴文理学院卓光平副教授、浙江越生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寿林芬女士、浙江师范大学黄江苏副教授为副会长,绍兴理工学院杨福泉教授当选为新一届理事会秘书长,绍兴文理学院孙海军教授、浙江大学邢程研究员、杭州师范大学王海晗博士、浙江越生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任娜娜女士为副秘书长。曹禧修、陈力君、范家进、古大勇、郭垚、黄江苏、蒋进国、蒋永国、罗润锋、彭小燕、任娜娜、邵宁宁、寿林芬、孙海军、孙良好、王海晗、王洪岳、邢程、徐从辉、杨福泉、余连祥、张勐、卓光平、邹贤尧当选为新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文:杨鑫怡 / 图:张玥佼、何路铮、罗晓嫚、蒋 敏、梁佳丽)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