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上午,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创委会主任、重庆文学院专业作家李姗姗应邀于红楼会议室为师生们带来一场题为“何以成器:泥巴与面团的时空对话”讲座。本次讲座由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吴翔宇教授主持,相关专业教师及学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李姗姗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切入点,向在场师生分享她的创作之源。她坦言,童年记忆的片段与三个萦绕心头的问题,构成了她写作的底色:山的外面是什么?面团和泥巴还能变成什么?这个有营养吗?与此同时,她借《小王子》中的名句“当你把爱投入到一个对象上,你就是创作”道出自己的信念——当一个人心中有爱,不以回报为目的执着去爱,念念不忘,默默守护,或许就会有回响。正是这份对儿童的深挚关爱,让她始终专注于儿童文学,以笔为媒,用爱浇灌出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随后,李姗姗与在场师生分享她在儿童文学创作道路上的点滴经历。在初涉写作之时,她曾花费三个月时间潜心学习面包制作,并以“新人”身份,携手“新社”“新插画师”共同完成《面包男孩》的出版。正是这段经历,让她凝练出本次讲座的一个重要观点:想象的种子,只有在实践的土壤中才能生根发芽。为了创作《器成千年》,她历时三百余天,沉浸于考古发掘的第一现场,亲身体验文物出土的每一个细节;而在撰写《羊群里的孩子》之前,她深入大凉山实地采访,与当地人民同吃同住,真切感受他们的生活日常。通过这些鲜活的例子,李姗姗向师生们传递出这样的创作信念:实践与创作互为滋养,彼此推动——越是投入生活,笔下的世界便越是丰盈;越是潜心书写,生命的体验也越是深刻。
在讲座的过程中,李姗姗不仅向师生们展示她各种经历的照片,还设置有奖问答环节,营造出亲切而活泼的交流氛围,以自身的热情与真诚,将一颗童稚之心与“在生活中实践,在创作中回归”的理念,悄然植入师生心中。
学生自由提问环节中,李姗姗解答了同学们关于作品创作是否需要有意识地转变文风、如何通过生态文学创作将环保意识注入儿童心中、如何保证儿童文学创作的文学性与艺术性等问题,并分享许多自己在创作上的宝贵经验。
活动尾声,李姗姗总结本次讲座的内容,并阐释她的创作观——“创作,是用生命去换比生命更长久的东西”。
至此,本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杨霄澜、项莎翔/文 张辰渊/图 来源:人文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