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地证史,绘图致用 ——记孙靖国先生“视觉与空间:古地图研究的多重维度”讲座

10月10日晚,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历史地理研究室主任孙靖国先生应邀于24幢4楼北山学术报告厅为在场师生带来题为“视觉与空间:古地图研究的多重维度”的讲座。我院相关专业教师及学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孙靖国先生以探讨“什么是地图”为出发点,通过列举生动事例阐释地图绘制的主客观性、实用性与可研究性。在概念界定环节,他还对“古地图”和“历史地图”进行细致比对,并结合具体地图明确二者差异:古地图属于历史文献,需经学者搜集整理后开展研究,且无法修正;历史地图则是学术研究成果,依赖学者编绘,还可随研究深入多次修订出版。同时,他提及两类地图存在“交集”,部分地图兼具双重属性,既能反映该年代绘制水平,也可体现该年代学者对历史的研究程度。

在阐述古地图的学术价值时,孙靖国先生从“古地图本体研究”和“古地图史料应用研究”两方面,深入分析图像通过营造现场感氛围所展现的直观性与冲击力。此外,他还客观梳理古地图的研究历程和存在问题,并对学科未来发展提出热忱展望。

随后,孙靖国先生以中国传统地图的特殊价值和重要贡献为切入点,系统分享自己对古地图研究的深入思考与独到见解,并着重介绍《地图学史》的各册核心内容、具体编订过程,以及编订期间攻克的各类困难。针对古地图年代判断这一实用问题,靖国先生为大家科普相关方法:综合考量建制沿革、避讳规则、地形地貌,再结合地图的整体风格、款式与色泽,即可对古地图年代进行大致推算。



讲座尾声,孙靖国先生展示了一幅中国地理鸟瞰图,提出“地图就是拿来用的,它既有科学价值,也有文化价值。地理之学,非图不明”的观点,并热切希望更多人投身于地图学史这门小众但前景广阔的学科。互动环节中,现场师生踊跃提问,孙靖国先生就“建国之后近现代城市地图的研究价值”“明末清初耶稣会士到华对中国学者绘制地图的影响”“改革开放前的地图卫星资料的作用”等问题,逐一给出细致解答。

至此,本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张欣萌、林思雨/文 朱姝凝/图 来源:人文融媒体中心)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