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6日下午两点,“语林望道”论坛第三十九次学术交流活动在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四楼语言学科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报告人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唐善生教授,主持人为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李艳芝副教授,参会者有人文学院傅惠钧教授,以及人文学院和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本、硕、博学生,共40余人。
活动伊始,主持人李艳芝老师对参与本次论坛的老师和同学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本次论坛的报告主题,即“否定性表情言语行为标志‘不是我VP’”,继而邀请唐善生教授开启报告。
论文汇报环节中,唐善生老师进行了约40分钟的汇报。基于研究现状与语料观察,唐老师指出“不是我VP(我不是VP)”结构常出现在表情性言语行为中,可视为一类否定性表情行为标志,并从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该标志的特征。随后,他深入探讨了此类标志与表情言语行为的关系,认为其主要出现在冲突类与和谐类表情行为中。唐老师进一步指出,“不是我VP”的语用机制涉及两方面: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准则与面子维护,以及合作原则中的质的准则与真诚规则;该标志在实施具体表情行为的同时,也有助于说话人实现交际意图。汇报结束后,唐善生老师诚挚邀请与会师生提出意见与建议,以推动论文的进一步修改与完善。
论文评议环节气氛热烈,师生积极参与讨论。朱静、王林、肖卜玮等同学就“真值语义与语义否定的概念”“标题中‘否定性’表述的适切性”“该标志是否受其他语用机制影响”等问题提出疑问并发表见解。汪诗琪、王佳薇等同学则围绕“部分语料的冗余性”“两类表达式的差异”“显性施为句的判定标准”以及“该标志的来源与承继关系”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随后,李艳芝老师就个别例句的恰当性、“我不是VP”结构的界定等问题提出疑问,并建议研究应更聚焦于“不是我VP”这一核心现象,其语用机制也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傅惠钧老师充分肯定了本论题的学术价值及其取得的成效,同时提出以下建议:一是语言文字的表达需进一步推敲锤炼,避免错漏,删去冗余;二是论证应更加聚焦,如 “不是我VP”与“我不是VP”两种标志形式的异同须进一步厘清,特别是“自夸式”的区别等,须从学理上加以论证;三是强化修辞维度的分析。傅老师高度评价本次活动的学术氛围,认为同学们思考深入、见解独到,许多意见富有建设性,特别是第一次参加活动的研、博新生能积极发言,参与讨论,大家的意见为论文修改奠定了良好基础。他希望大家保持并发扬论坛传统,在互动研讨中共同成长。
结合各位老师、同学的意见和建议,李艳芝老师对本期汇报作了简要总结。唐善生老师向参会师生表示由衷的感谢,并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作出积极回应。至此本次学术交流活动圆满结束。
(文:郭子怡 / 图:赵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