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下午,我院2025年教师教育课题结题答辩会于24幢102、105、106教室举行,旨在扎实推进教师教育研究。符奎、姚建根、赖勤芳、倪玲颖、高玉平、金晓刚到场评审。

本次结题答辩共有22个课题组参与。各课题组答辩成员依次上台汇报课题主要内容、开展情况、研究难题,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聚焦浙江初中社会学科改革,《浙江省中学社会科目教学形式调查报告》课题组直面“跨学科教师供需错配”“城乡教学断层”问题。团队通过质性与量化结合的方式,深入调研浙江多地初中,提出中学端“师资—生源—地域”三维评估适配教学模式、高校端“双导师制+选修课”破解培养脱节对策。符奎就浙江省科目改革的具体时间与方式作了进一步明确。

《2024年版<中国历史>七年级教材及教学研究》课题组以2022版与2024版七年级历史教材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单元导语、课文内容等五大维度变化,创新构建“宏观—中观—微观”三维比较框架与“全流程闭环实践体系”,实现高校理论研究与中学教学实施的无缝衔接,为教师理解新教材、开展教学提供参考。

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代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学历史教学设计实践研究》课题组研读多版本课标与教材,采用文献分析法梳理家国情怀培育研究现状,结合案例分析解构教材中共同体意识的呈现模式,突破传统教学“重史实轻价值”局限,形成6份融合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的中学历史教学方案,为共同体意识融入中学历史课堂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姚建根指出课题报告存在一定史实失误,建议各课题组成员注重报告撰写细节。

《人文书事: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师读书与治学访谈系列(第二期)》课题组延续访谈传统,深度对话古代文学葛永海、汉语言文字学王文胜、中国史胡铁球与文献学张磊四位教授。访谈聚焦教授们的求学路径、治学理念与研究方法,如葛永海教授“上探其源、下探其流”的跨学科治学观、王文胜教授方言田野调查智慧等。针对符奎提出的“访谈系列产生的最大影响”问题,答辩成员表示读书与治学是交织在一起的学术实践,访谈系列的开展能扩大治学思路,展示人文人精神风貌,凸显人文学科层次与价值。

《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儿童文学选文及改编研究》课题组围绕“作品与儿童阅读需求适配”的主题,针对六年级统编教材进行选文与原文的对照改编分析,并与两位编辑与作者顾鹰共同探讨改编行为。赖勤芳指出课题研究已有丰富的资料,但感性认识尚未上升到理性认识,建议成员进一步形成总结性的报告和论文。

《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名著“导读”的示范意义与阅读应用》课题组运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深入浙江多地初中,获取一线师生对于外国文学名著的态度和使用“导读”的方式,据此提出面向学校、老师、学生三方的教学策略,为一线教学提供有效范式。赖勤芳提出课题策略较普通,缺乏创新性。

旨在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在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语文美育”与促进高中语文深度教学的路径研究》课题组以《语文美育学》的理论研究为支撑,清晰界定“语文美育”这一概念,同时构建复合概念体系,实现理论的跨界融合。针对倪玲颖提出的“如何让美育在教学中落实”问题,答辩成员表示教师可将美育融合于教学设计,并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感受美。

针对高中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与教学输出的难题,《指向高中生语文素养提升的文本解读和教学输出策略研究》课题组成员对多题材的文本展开分析并汇总为论文集,深入探索多元教学方法体系,并形成解读、设计、输出,最终服务于素养提升的闭环。倪玲颖指出课题可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人工智能对文本解读与教学输出的影响。

《训诂学的知识及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组聚焦训诂学理论知识与中学语文教育实践的结合,力求让理论有效下沉至教学一线。高玉平指出应提高研究背景资料的时效性。金晓刚提出课题成果之间的关联性可以进一步提高。

《中学古诗文诗词教学现状及其策略研究》课题组将汉字学知识融入中学古诗文教学之中,旨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中学古诗文诗词教学拓展途径。高玉平建议可以聚焦教材上典型示例,从字形研究深入到部首以求触类旁通。金晓刚指出应继续挖掘课题实践应用的创新性。

《文本细读与中学古诗文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组通过对王先霈的《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及孙绍振的《文学文本解读学》的集中研读以及集体研讨积淀理论储备,对课文深入细读并打磨教案,构建文本-教师-课堂-学生四维互动模型,以求教学实践走向深层次。高玉平肯定成果的同时,建议通过集体备课方式提高教案完整度。金晓刚鼓励进一步构建教学备课新模式。

《2024版义务教育阶段<语文>七年级教科书修订情况与教学导向》课题组通过对比探索总结出教材改动走向“简化·优化·新课标化”的趋势,旨在为教学设计明确导向。高玉平对研究成果表示肯定,并建议提高对教材的系统性研究。金晓刚建议进一步深度挖掘教材改动的深层精神导向。

本次答辩会圆满落下帷幕。我院将继续推进研究成果,提高我院学子能力素养,推动教育事业发展进步。
(张昕怡、易际铭、于妙/文 金烨希、施路楠、朱姝凝/图 来源:人文融媒体中心)
人文学院2025年度教师教育课题结题答辩情况汇总表 | |||
序号 | 院级课题立项项目名称 | 项目成员 | 结题等级 |
1 | 浙江省中学社会科目教学形式调查报告 | 沈乐天、陈佳丽、陈珂、陈馨悦、胡逸扬、刘和钰、吴欣玥、张雯清、黄霄、王语桐 | 优秀 |
2 | 人文书事: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师读书与治学访谈系列(第二期) | 缪佳润、杨彤、薛毓淇、董奕君、张然萁、李沁哲、施娇艳、周洛晗、丁千芷、王美龄、王馨怡、茅雨婷、吴杭汐、朱晨悦、王尹玮、柴亦婷 | 优秀 |
3 | 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名著“导读”的示范意义与阅读应用 | 钱晨洁、阮诗绮、刘一宁、项心怡、王文琪、赵晨悦、叶乔、刘洋、杨紫荆 | 优秀 |
4 | “语文美育”与促进高中语文深度教学的路径研究 | 许伊欣、徐安羽、张文睿、俞倩倩、李欣烨、刘昕嘉、丁至柔、陈茹莹、谢佳彤 | 优秀 |
5 | 文本细读与中学古诗文教学模式研究 | 陈柯妘、林若、张琳涵、吴冰凌、李璇、叶禹彤、何奕樵、侯航宁、张陈琦、李雨佳 | 优秀 |
6 | 2024版义务教育阶段《语文》七年级教科书修订情况与教学导向 | 朱逸轩、金墨年、项宏亮、潘雅琪、胡珊珊、蔡曦、陈馨冉 | 优秀 |
7 | 指向高中生语文素养提升的文本解读和教学输出策略研究 | 包攀越、林佳妮、杜柯欣、赵楚楚、管兵洁、刘奕宣、陈璐、陈姝伽 | 合格 |
8 | 基于关键问题解决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 | 吴隽娴、刘佳媛、宁疆川、薛涵熙、陈婉婷、孙莉蕊、曹谦、张嘉伟、沈希、周麟嘉、王跃凝、钱浒珂、项肖琪、蒋晨华 | 合格 |
9 | 反思性的职前历史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研究 | 王晨羲、陈信月、何琦、陆鑫雨、童婷婷、汪雪娇、吴剑晨、郑楚埝、郑舒娴、莫婉玲 | 合格 |
10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学历史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 陈哲茹、王晨羲、汪雪娇、吴剑晨、齐梦君、叶子依 | 合格 |
11 | 2024年版《中国历史》七年级教材及教学研究 | 吴乐恒、何佳骊、陈元航、陈青月、杜亚茜、黄旭晗、李旭阳、刘清清、娄佩萌、邵晗钰、沈柯铖、孙嘉蔓、于芷璇、宋舒怡、冯新益、王栋梁、杨通燕、陈妤婷 | 合格 |
12 | 汉语言文学专业卓越教师班培养方案及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究 | 章筱语、方奕涵 | 合格 |
13 | 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儿童文学选文及改编研究 | 王亭婷、王蕴涵、俞欣悦、朱丽婷、卫晓菁、周雨茜、项婷婷、戴程伊、阮书晗、于佳瑜、王艺莼 | 合格 |
14 | 新课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案设计与实践现状调查 | 徐梦琳、颜陈悦、任星烨、姚康美、周雪 | 合格 |
15 | 探究式学习在中学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中学语文教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为例 | 吴汶泽、林依烨、马潇琪、何晟祺、徐安琪、钱未、孙语晨、王可涵、钱奕诺、胡可、李晶晶、罗欣宇、林子淇 | 合格 |
16 | 外国文学名著在高中学生作文写作中的实际应用情况调查与研究 | 何小、王俏琦、王丽、吴上善、厉思睿、王舒语、邱怡欣、王彭锦儿、黄安琪、王之涵、闫亚楠、吴保觉、翁静怡、潘诗怡、俞烨、陈启晗、钭蔻 | 合格 |
17 | 教育戏剧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运用研究 | 楼恰、李佳、陈桢鎏 | 合格 |
18 | 训诂学的知识及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 余慧敏、江柯静、缪白嘉、蒋佩颖、斯伏鸣、丁致朵、姚梦雨 | 合格 |
19 | 中学文言文虚词的修辞功能研究 | 张欣羽、陈春苗、林雨菡 | 合格 |
20 | 中学古诗文诗词教学现状及其策略研究 | 俞秋语、赵亦婷、谢慧慧、王昊、胡思彦、留佳妮、姚韶如、何超颖、程然、蔡烁佳 | 合格 |
21 | 中国古代俗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 刘佳欣、张芸洁、夏晓璐、史梓珺 | 合格 |
22 | 探索大学《现代汉语》课程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需求的有效衔接机制 | 严晓妮、戴睿、沈铭扬、沈希路、谢建阳、朱璟琪、徐榕婧、冯晨晨、赵婧婧、王珺玥 | 合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