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清朝统绪,明华夏认同 ——记刘正寅研究员“正统承绪:清朝大一统建构与华夏认同的发展”讲座

   

10月31日晚,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古代民族志文献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刘正寅研究员应邀于人文学院北山厅为师生们带来一场题为“正统承绪:清朝大一统建构与华夏认同的发展”讲座。本次讲座由人文学院副院长冯建勇主持,相关专业教师及学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刘正寅研究员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进”两大关键议题,深入剖析清代作为传统社会向近代化转型关键时期的历史价值,梳理清代在大一统构建与华夏认同发展中的重要脉络。他详细介绍入关之前清朝统治者展现出对中华民族历史与华夏传统的认同,科学论证清朝作为中原正统继承者的合理性通过直指中国历史研究的两大关键议题,刘正寅研究员强调,清代前期是这两大命题发展的关键阶段,其历史特殊性与研究价值不言而喻。

随后,刘正寅研究员以顺治时期清军入关后,通过祭祀伏羲、修缮孔庙等举措,延续中原文化传统为例介绍了“清承明制”的治理衔接——对明朝原统治的汉地直省地区,沿用行省制度与科举体系,并点明了清朝统治制度的创新之处:同时保留八旗制度,并针对边疆区域,依托理藩院实施差异化治理。此外,针对“新清史”提出的“清朝以内亚、满洲为核心”观点,刘正寅研究员明确反驳: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核心区域是“直省地区”,并列举清朝将边疆纳入直省管理体系,印证了“以中原为核心”的大一统趋势。

紧接着,刘正寅研究员重点梳理了康雍乾三代帝王对传统“华夷观念”的改造与发展,并客观指出清代治理的复杂性:满族统治者既推行中原制度,也刻意保留本民族传统,但这“族类层面的文化保留”与“更高层次的华夏认同”并不矛盾,正如当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各民族保留自身特色,却共同归属中华民族共同体。




讲座互动环节,针对学生就“雍正时期《大义觉迷录》的华夷观矛盾”提问, 刘正寅研究员回应:雍正并非否认“华夷之分”,而是将其转化为“地域之分”,核心是反驳“尊王攘夷”的反清思想;清代的“华夷一体”与“华夷之辨”本是“一体两面”,前者基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大一统框架,后者则强调文明层次的差异,二者共同服务于多民族国家的凝聚。

活动尾声,冯建勇副院长结合自己的感想,高度赞扬了刘正寅研究员与新清史对话的现实关照,并对其表示了诚挚的感谢。

至此,本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董晨昊/文 潘佳楠/图 来源:融媒体中心)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