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14:00,“语林望道”论坛第四十次学术交流活动如期在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语言学学科会议室举行。本次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报告人为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卞威老师,主持人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唐善生教授,参会者有人文学院傅惠钧老师、姜其文老师、陈柳蓓老师和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李艳芝老师以及两院本、硕、博学生共30余人。

活动伊始,主持人唐善生老师对参与本次活动的老师与学生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本次论坛的报告主题,即“跨语言视角下强调和转折的关系 ——以‘可’和‘就是’为例”,继而邀请卞威老师开启报告。
在论文汇报环节,卞威老师进行了约40分钟的介绍。他在梳理既有研究成果时指出,以往关于强调和转折关系的研究多集中于单一语言内部,缺乏类型学视角的跨语言考察,故而本研究致力于从跨语言比较维度展开探讨。同时,文章以汉语中的“可”和“就是”为切入点,结合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及韩语等多语种材料,从紧密度角度系统归纳出强调与转折之间的四种关系类型,并提出“从强调到转折”是一条跨语言中常见的语义演变路径。文章最后还介绍了从强调到转折的演变条件、方向和机制。汇报结束后,卞老师诚挚邀请与会师生提出批评与建议,以推动论文的进一步修改与完善。

论文评议环节,与会师生畅所欲言,讨论氛围浓厚热烈。丛日鑫、王佳薇、李亚美等同学分别就“研究对象选取的合理性”“语法化调查中如何界定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关系”“语言演变的机制问题”“语料选取的恰当性问题”“选取语言材料的方式方法”等方面提出疑问和看法,卞老师一一予以回应,其他老师与同学也积极参与讨论。姜其文老师就研究对象的选择问题发表了见解。李艳芝老师针对语法化的机制与动因提出看法,并指出机制讨论如何变的问题,动因则一般涉及内部与外部两个层面。陈柳蓓老师结合张谊生、史金生两位学者的相关研究,对文中副词“就是”的成词时间界定提出了疑问。

随后,傅惠钧老师充分肯定了该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前期的研究成效,同时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应进一步厘清“强调”与“转折”的语义边界,分析从强调到转折的条件限制,核查个案分析在类型上的典型性与概括力;第二,创新着力点应更聚焦于“跨语言”共性规律的挖掘与概括,突出论证核心;第三,应对文章结构进行相应调整。

结合各位老师、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卞威老师对本期汇报作了简要总结,并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作出积极回应。至此,本次学术交流活动圆满结束。
(文:张 敏 / 图:李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