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晚,《南方文坛》杂志副主编曾攀老师应邀于现当代文学会议室带来一场题为“从‘南方’到‘新南方’——当代中国地方性写作浪潮探赜”的讲座。本次活动由我院蒋永国教授主持,相关专业师生到场聆听。

曾攀老师指出对于“新南方写作”这一概念,《南方文坛》于2021年提出后一手推动,以“新南方写作”为理念驱动,不断推进地方性写作浪潮涌动。在全国范围内,相继兴起包括新东北、新北京、新齐鲁等地方性文学创作,而针对“南方”,江南地区的地方性写作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这一轮地方性写作浪潮的兴起,曾攀老师以其兴起时间点的大环境、大背景为抓手,剖析这一浪潮产生的必然性。在当前世界,全球化出现一定程度的瓦解,进而引发普遍性价值的信任危机,贸易壁垒、文化壁垒加剧,地方冲突频发,从全球到地方、从总体到局部的冲突显现,促使人们转向地方性文化认同。在统一性和融通性的分崩离析下,地方性应运而生,开始显现活力。这一浪潮是不仅对精神危机的回应,更孕育着新的价值重建和意义重组。
从“南方”到“新南方”,之所以称“新”,曾攀老师指出三个方面。一是其本身以“写作”为名,而非“文学”,实际上包含着超越“文学作品”范畴,追求更加丰富多元的涵盖影像、美术、摄影等多个文艺门类的期望,以形成广泛的文化影响力。二在于地域指向的根本性区别,其不仅包括中国东南沿海、云南、四川等地区,还涵盖东南亚华文写作区域,突破单一国家界限,强调区域合作与文化融通。三在于其对当代文学创作新方向的启迪和引导,先提出理论框架,再召唤创作者参与,打破传统常规。
随后曾攀老师将主题回归到作品上,提出目前“新南方写作”的三大创作方向。首当其冲的是“新海洋文学”,海洋文学具有跨文化、跨区域属性,其非线性、不稳定、富有冒险精神的特质,彰显世界的丰富多元,突破中国传统乡土文学主导的格局。其次是边地写作或边境文学,聚焦云贵川等边境地区,在文化交接地带展现不同文化的冲突与交融。再次是方言写作,方言为文学创作提供丰富养料,如东北方言幽默、戏谑、反讽的特质成为文化基因的载体,成功让新东北文学深入人心,从温州、广西的方言创作延伸向对AI语言的思考,更体现出打破常规语言表达的僵化的独特先锋性,为文学语言注入生机。

在问答环节中,在场的同学踊跃提问,与曾攀老师分别就“地方性与在地性的概念辨析”、“方言写作与文学传播的矛盾”、“文学新浙派的发展方向”、“AI文学的研究路径”等多个问题进行探讨。曾攀老师一一耐心解答,分别围绕着地方性具有自主文化系统,文学的核心价值在于作品本身的质量,文学繁荣的关键是作家保持个性化风格,文学创作未来将走向人机协同等几个观点为同学们解惑。

最后,蒋永国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总结,简要概括讲座的核心思想,强调其中蕴含的对时代趋势的敏锐把握,并感谢曾攀老师带来的精彩内容,讲座在掌声中圆满结束。
(易际铭/文 林星彤/图 来源:人文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