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读人生系列之安宁“《追风筝的人》——那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读书会

  118日晚,我院于学院四楼会议室开展“《追风筝的人》——那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题读书会。本次活动邀请我院教师安宁作为嘉宾,人文学院部分学生到场聆听交流,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活动伊始,现场播放《追风筝的人》内容简介视频,帮助同学重温故事情节,为后续的分享与讨论做铺垫。

  本次读书会基于《追风筝的人》的节选文本阅读,围绕三个问题展开。

  对于“当你读到阿米尔目睹哈桑被欺凌的情节时,有哪些时刻触动了你”这一问题,一位同学感触较深的是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阶级差异,并将之与“迅哥儿”和“闰土”的关系作比较;一位同学抓住哈桑从积极反抗到一声不吭这一细节,分析出哈桑对阿米尔的忠心,以及他将个人置之度外的无私品格。



  “驱动他们(阿米尔和《哈利·波特》中西弗勒斯·斯内普教授)走上救赎之路的是‘爱’更多还是‘负罪感’更多”这一问题,同学们展开深入探讨。一同学认为,阿米尔的自我救赎多源于负罪感,他为索拉博奔走的核心驱动力在于挣脱内心枷锁,而斯内普默默守护哈利·波特的行为,更纯粹地来源于爱。另一名同学从“救赎行为聚焦于人还是事情本身”这一角度展开分析。



  针对“作者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关于‘个人救赎’的故事,而不是直接书写民族屈辱史”这一问题,有同学指出阿富汗在记录民族创伤方面的历史局限性,并认为书中人物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国格”;有同学从“小与大”“主体与背景”“失去与重构”三组二元对立视角切入,为解读《追风筝的人》提供丰富视角。



  讨论结束后,安宁对同学们的分享表示肯定,并提出自己对于本书的多维度理解。



  首先,在人物形象方面,安宁结合精神分析文论,指出阿米尔和哈桑是完整人格的两个侧面,阿米尔以知识分子、旁观者的形象出现,代表“超我”,而哈桑则代表为理性与意识压抑、牺牲的“本我”,而阿米尔的救赎之路本质是在打破“超我”与“本我”的割裂,完成人格的重构,最终形成完整自洽的“自我”。

  其次,在对再次成为一个好人的路”这一核心主题的探讨中,安宁表示其潜台词是对“当下有罪”的直面与承认,而“再次成为好人”的关键一步,便是“go back”,主动重返那个酿成遗憾、造成创伤的“犯罪现场”,以实际行动践行悔改,一步步踏过那段自省与弥补的道路,最终完成自我救赎。

  最后,安宁对为你千千万万遍展开深度阐释。她指出,这句话最初作为仆人对主人的回应,带有阶级差异性下的规训意味,而在书末阿米尔对索拉博说出时,其内涵已发生改变——面对过往的罪恶,人需要以谦卑之心正视与自我救赎,而此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千千万万遍”尝试。她进一步结合《老王》、《罪与罚》、鲁迅的相关作品提出真正的“罪”是旁观者的沉默,并强调,面对不公,每个人都应尽可能拒绝成为沉默的共犯,以行动传递温暖与力量。



  活动尾声,同学们就本书内容与主题展开自由讨论,安宁悉心倾听同学们的疑问,并耐心解答。最后,本次读书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于妙/文 张承渊、宋鹏程/图 来源:人文融媒体中心)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