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学薪传,文论华章——记万润保教授“古代文论中的相学资源”讲座

1110日下午,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文学制度研究会副会长万润保教授受邀来院,并于人文学院古代文学学科会议室为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古代文论中的相学资源”的讲座本场讲座曾礼军教授主持,相关专业教师及学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万润保教授开宗明义,指出目前学界关于相学与文学关系的研究尚不深入,该领域有待学者继续探索与开拓。他强调,相学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与文论体系建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亟待从学术史和批评史的双重视角进行系统梳理。随后,万教授以时间脉络为轴,详细梳理了相学的发展轨迹及其与古代文论的融合历程。他认为,早在秦汉时期,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描写已可见相学的深刻影响。以《史记》为例,司马迁笔下的刘邦“隆准而龙颜,美须髯”,此类体貌特征的描绘不仅具有相学意义上的贵胄之兆,更开创了后世文学通过外貌刻画预示人物性格与命运的书写传统。这一传统至汉魏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系统化的人伦鉴赏之学。而到了魏晋南北朝这一中国文论发展的关键期,相学思维已渗透到文论话语中,为后世“以人喻文”的批评范式奠定了基础。



紧接着,万教授围绕古代文论中的相学资源展开深入阐述,分别从“以人譬文的鉴赏路径”“文论关键词与相学渊源”及“相学、文论的文化阐释”三个维度加以解析。他指出文体与人体在结构上具有高度相似性,两者都由各“器官”组成,各部分间相互配合,形成了有机整体。同时,文艺品评与相人之术在方法论上呈现为由表及里、由形入神的特征。随后,万教授结合“风骨”“气骨”“神韵”“肌理”等一系列古代文论关键词,阐明相学实为文论术语生成的重要源头这些术语不仅来源于相学,其意义内涵也与相学密切相关他以“神韵”为例,阐明了文艺批评中注重超越形似、直达本质的法则,正是受到相学影响而产生的。万教授强调,掌握一定相学知识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此外,万润保授从哲学层面追溯相学与文艺批评理论共同的思想根基。他表明,在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身心一体”观念影响下,相学与文论共同肯定了“人”在此思想根基中的核心地位。古代文论以人的生命体态、精神气质为参照,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身心隐喻系统,从而使身体审美深刻影响了文艺审美的构建。是在这一深厚的思想传统中,中国古代形成了以人喻文艺、以人为中心的独特艺批评体系。

讲座尾声,现场师生积极提问。曾礼军教授对万润保教授的讲座内容作出高度评价,认为该研究不仅拓宽了古代文论研究视域,也为当代文艺批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随后,万润保教授就“如何将相学资源转化并运用于文学研究”“如何获取中国传统相学资料”等问题为大家答疑解惑。整场讲座内容充实、理据兼备。至此,本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罗   / 图:肖欣钰)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