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精进臻善——记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23级研究生硕士论文中期考核报告会顺利举行

近日,浙江师范大学人文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各专业陆续开展了学位论文中期考核工作。本次考核旨在展现学术训练成效,系统检验学位论文阶段性进展,切实提升学术研究能力。各专业由指导教师组成考核专家组参与评审,同学们围绕课程修读情况、论文研究进度、初步研究成果当前研究难点、后续研究安排及具体实施方案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汇报。

深稽博考,探赜索隐——中国古代文学

10月22日晚,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中期考核报告会在江南文化会议室、学院会议室顺利举行。报告会分为两组,考核一组由慈波、陈玉兰、张灵慧、方媛以及吴志刚五位老师组成,考核二组由高玉海、于淑娟、曾礼军、郑雄以及史上玉五位老师组成。该专业共十九名同学参与考核。

林涵亦的《清代浙江“抗粮案”东北流人诗群研究》以清初台州“抗粮案”东北流人群为研究主题,讨论流人群体诗文呈现的艺术特色以及流放心态,分析台州“抗粮案”流人群及其诗文的影响及意义。考核组老师们肯定了该论文的研究价值,围绕论文内容提出建议:在叙述中适当增加政治性的相关表述,同时凸显地域因素;文字表述上则需注意合理断句。俞佳妮《丹尼斯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从梳理作者生平与作品成书过程入手,对该书的内容与体例特点进行分析,同时探究了丹尼斯对中国民间文学的体认以凸显其作品的独特性,最后对这部作品的学术价值进行了评价。考核组老师们肯定了论文的研究方向与框架,并建议对目录表述进行精简。

最后,老师们劝勉同学们在论文修改上继续努力,结合老师们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并及时导师沟通交流



融会贯通,潜心求索——文艺学

1023午,文艺学专业中期考核报告会在文艺学学科会议室顺利举行。吴海庆、朱全国、赖勤芳、李震、程镇海、肖炜静六位老师出席,该专业六名同学参与考核。

罗博锋同学以《朗西埃视觉理论研究》为题,从视觉主体、视觉制度与视觉对象三个层面入手,系统梳理了朗西埃视觉理论的建构逻辑,并对其理论价值与本土思考进行了探讨。考核组老师们肯定了该论文的研究价值,同时指出论文在结构衔接、研究思路与目录一致性等方面有待加强,建议进一步厘清核心概念,强化问题意识,并优化论文的整体框架。闫玉鹏同学的《中国古代醉美理论研究》围绕“醉美”理论的概念界定,探讨其在中国传统语言艺术、书画审美及乐舞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力图挖掘其当代意义。考核组老师们认为论文结构完整、材料扎实,建议加强对西方相关理论的参照与比较,突出中西方理解的差异性。此外,老师们认为可尝试通过界定“醉”的反义范畴,进一步明确其内涵与外延。

会议尾声,老师们总结了同学们在论文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鼓励大家在后续的研究中积极思考、认真修改,持续强化学术问题意识,进一步提升研究水平与写作能力



求真务实,钩深致远——中国古典文献学

1024日下午,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中期考核报告会在方言研究院会议室举行。张磊、宋清秀、金晓刚、孙晓磊、吴宗辉五位老师出席指导,专业七名同学参加考核。

白嘉欣《浙江青田李氏家族文书整理与研究》从李氏家族的家族背景、社会关系、经济生活和医疗生活四方面展开研究,老师们肯定该同学前期工作扎实,态度认真,同时指出文章内部结构不够清晰、特色主题聚焦不足的问题。李恪朋《康和子拉意汉词典语言研究》采用归纳法、统计法等方法,研究词典中明清官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老师们认为其论文选题具有创新性,强调进一步明确选词原则,并深入挖掘词典的意义和价值。霍艳艳《明状元唐汝楫研究及其诗文集整理》围绕明状元唐汝楫展开,介绍其家学渊源、生平轨迹、文学创作及学术思想,老师们对霍艳艳同学的论文撰写和辑佚工作表示肯定,同时建议优化章节内容,调整附录结构。

会议尾声,老师们特别强调同学们需结合修改建议与导师进行充分沟通。此外,老师们还勉励同学们继续保持脚踏实地、勤勉学习的态度。



探微析理,稽古振今——中国史

1025日上午和下午,中国史专业中期考核报告会于历史学学科会议室顺利举行。报告会分两组,考核一组由胡铁球、李义琼、符奎、孙杰四位老师组成,考核二组由胡铁球、李毅婷、王涛、萨如拉四位老师组成。该专业二十一名同学参加考核。

李彬炜立足“不动产评价”这一学界研究相对空白的领域开展研究,通过区域案例分析,试图揭示不同财政征收场景中价格评定的实际运作逻辑。考核组老师肯定其论文选题价值的同时,也提出了以下几方面修改建议:一方面,论文创新点进一步提炼,突出创新优势。同时,还应强化问题意识,提升观点的准确度;另一方面,需在写作中突出“不动产评价”背后的近代化转型,并通过完善章节逻辑,使“不动产评价”这一核心贯穿始终。柯星宇突破传统技术叙事并结合翻译史,剖析了西医外科手术在近代上海的传播实践路径,探讨其概念变迁与权威建构,并呈现中国医疗现代性的文化社会逻辑。考核组老师们指出,“社会生活”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需进一步拓展,要体现手术与民众生活的关联,从而让“社会生活”这一维度“落地”。

会议尾声,考核组老师们总结指出了论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概念表述、文献格式等,希望同学们在报告会结束后能积极修改,并期待同学们以更高质量的论文迎接即将到来的预答辩。



慎思明辨,精益求精——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10月27日,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中期考核报告会于现当代学科办顺利举行。本次考核专家组由郭晓霞、蒋永国、李国辉、范煜辉、刘婧文、信誉、黄瑞颖七位老师组成。该专业六名学生参与考核。

许海霞的论文《看得见的“日常”:埃尔诺的“日常”写作与现代性批判》以埃尔诺小说中的日常书写为主要对象,构建出一种审视与批判现代性的独特视角。考核组老师肯定了该论文的思想深度及其诗性的文字表述,但也指出了几点问题:一是文章以作家埃尔诺为中心,却日常生活切入,略显不妥;二是标题不够简洁,且在内容上缺少对作家的理性批判。王佳慧围绕莫迪亚诺小说中的空间、记忆与身份问题对论文《莫迪亚诺八十年代小说中的空间叙事研究》进行汇报,考核组老师肯定了该论文的阶段性成果,同时指出论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流于材料堆砌,需要整合、归并针对论文缺乏叙事学相关参考文献的问题,考核组老师建议其将标题中的“叙事”改为“书写”。

报告会尾声,考核组老师对本次汇报进行总结并提醒大家:研究作家既要作家有同理心,也要跟作家保持一定的距离,要存在批判意识。同时期望大家能够认真修改论文,切勿放松警惕,在预答辩时提交满意的学术成果。



深耕厚积,拾级而上——汉语言文字学(汉语方言学)

1029日下午,汉语言文字学(汉语方言学)专业中期考核报告会在中国方言研究院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考核专家由傅惠钧、王洪钟、王文胜、施俊、沈丹萍五位老师组成。该专业八名同学参与考核。

会上,同学们就各自论文的研究内容依次进行阐述。杨宁宁《浙江临安方言研究》以杭州市临安区锦城街道方言为研究对象,基于实地调查,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系统描写分析,通过与普通话对比从而挖掘其语言特点,探讨共性与差异。吴天薇《浙江金华立新徽语方言岛研究》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记录立新徽语语音、词汇、语法系统,分析其音韵、词汇、语法特点,并结合淳安话、金华话对其语言面貌进行全面描写、比较分析。考核组指出,该同学论文总体框架合理、思路清晰、语料翔实,但存在体例格式不够规范、行文不够流畅的问题。此外,语音音系说明、例字选择、词汇本字考证、词条解释、语法特点挖掘等方面均需完善。

会议尾声,王文胜教授作总结发言,提醒同学们及时梳理老师提出的问题,仔细修改论文,为即将到来的预答辩做好准备。



孜孜以求,博观致远——世界史

1029日下午,世界史专业中期考核报告会历史学学科会议室语言学学科会议室举行。本次报告会分为两组,考核一组由孙群郎胡美钱磊王志红安竣谱位老师组成,考核二组由冯定雄刘昌玉江晟张腾张岩位老师组成。该专业共十三名同学参与考核。

蒋禹希《美国新镇规划中的生态与人文理念——以得克萨斯州伍德兰兹新镇为例》一文以伍德兰兹新镇为案例,围绕“生态优先规划理念”和“人文社区建设的前瞻性与包容性”系统地梳理相关内容,进而对伍德兰兹新镇作出综合性评价。老师们认为该文摘要应注重写实,进一步充实内容同时在对伍德兰兹新镇进行评价的部分中,使用“研究总结与主要发现”作为标题无法突出论点,建议予以修改。张沙建的《新巴比伦时期的赋税制度研究》以该时期赋税制度为核心研究对象,系统梳理新巴比伦时期赋税的具体种类,并详细阐述其征收和管理方式。老师们认为从整体的框架结构来看,论文缺少历时性的分析,需增加一些对该时期赋税制度演变过程的阐述,展现新巴比伦时期赋税制度的动态变化。

会议尾声,老师们着重指出学术论文的规范性与严谨性至关重要,提醒同学们对论文的脚注、目录、标题、参考文献等格式细节予以重视同时鼓励同学们相互借鉴、积极探讨,做好准备迎接预答辩。



研精阐微,笃行不怠——汉语言文字学(汉语史)

1030日下午,汉语言文字学(汉语史)专业中期考核报告会在历史学科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考核专家组由殷晓杰、黄沚张家合、陈子君位老师组成,该专业七名同学参与考核。

报告会上,各位研究生围绕自己的论文选题、研究框架、初步成果及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汇报。刘嘉琦《清代汉语被动式的类型学考察》汇报引起了老师们的广泛关注,她围绕被动式类型划分语料来源等方面展开,初步构建系统框架。老师们在肯定选题价值同时指出论文目录语料背景需完善,标题格式文献综述待优化,例句标注与参考文献进一步修改。朱嘉丽《清代河 南五本方志所录俗字俗语词研究》介绍了方志选材、整理方法等成果,展示俗字图例并分析俗语词语义演变。考核组肯定了该同学地方文献挖掘意识,指出方志介绍、俗字标准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建议补充方志选择原因并扩充参考文献。

通过此次中期考核,同学们在考核专家组的指导下,进一步明确了论文的改进方向,增强了完成高质量学位论文的信心。



探源溯流,考信求真——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现代汉语

1031日上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现代汉语)专业中期考核报告会在语言学学科会议室举行。陈青松、唐善生、李艳芝、姜其文四位老师出席会议,两个专业共十名同学参与考核。

范淑珍《兴国客家话“拿”的多功能语义研究》一文,聚焦于兴国客家方言中“拿”的多功能语义以及各语义之间的演变关系,得到了各位老师的一致肯定。此外,考核组老师们对该文提出了若干意见,如:需进一步细化多功能语义图,以明晰各语义之间的关系;思考如何科学严谨地证实论文所构拟的语义演变的路径等。李淑馨的《唯一趣报有所谓社会称谓语研究》从语义、造词法、词形等角度考察社会称谓语,分析文言、白话和方言在报刊中角力融合的情况,进而揭示近代汉语词汇的发展过程此外老师们针对文章重点提出了见解,指出重点应放在新造词语部分,并针对文章亮点与创新之处提出了修改建议。

最后,老师们对此次汇报做了总结,指出同学们的论文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主要是论文的规范性和文章结构的合理性有待加强。经过老师们的指导,同学们收获颇丰,对于论文的修改有了较为明晰的思路。



童心妙悟,研思并进——儿童文学

1031日下,儿童文学专业中期考核报告会在红楼二楼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考核专家组由吴翔宇、胡丽娜、窦全霞常立四位老师组成。该专业十名同学参与考核。

会上,同学们依次详细汇报了自己的论文。赵冬雪的《纯稚的混沌:爱德华·李尔胡话诗研究》从胡话诗的萌芽诞生、语言叙事的混沌等多个维度展开,借助多个意象深入剖析了胡话诗的独特特质。该论文在与学科的紧密结合方面尚显不足,且对“混沌”概念的梳理缺乏足够的学术深度。老师们建议调整标题中的“纯稚”一词,同时补充介绍爱德华·李尔的背景信息,增加其作品在国内的出版情况说明,并强化与国内相关研究的对照与交流。吴陈颖的论文专注于美国非裔儿童文学作家弗吉尼亚·汉密尔顿作品中的空间研究。该研究借助相关空间理论及后殖民视角,深入探讨汉密尔顿多部作品中物理、精神与社会空间如何成为边缘群体身份建构的重要场域。老师们指出,空间研究需进一步具体化,建议重新撰写摘要,以突出论文的核心价值,并在研究综述部分补充汉密尔顿创作的整体情况。

会议尾声,老师们对各位报告人给予了充分的鼓励,并针对论文的选题、框架、论证及语言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与建议,期望大家能够尽快对论文进行细致的修改与完善。



守正创新,精研笃行——中国现当代文学

1031日下午和晚上,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中期考核报告会在现当代文学学科会议室举行。本次报告会分两组考核一组由高玉、李蓉、余凡、房栋、刘世浩五位老师组成核二组由姚晓俞敏华、黄江苏、孙伟民陶明玉五位老师组成。专业二十四名同学参与考核

徐琴的论文《五四新文学的公园书写研究1917-1937五四时期小说与散文等文体中出现的公园内容进行考察,试图阐释公园是如何以一种隐秘而深刻的方式参与了对国人认知结构与文化心理的形塑老师们对其题目的新颖性给予了肯定,并建议将诗歌中出现的公园书写也纳入其中,同时需阐释公园这类公共文学空间的形成对作家文学创作所产生的影响。卢丽娜的论文《论舒婷早期诗歌创作中的青春文化品格》,抓住舒婷早期诗歌表现出来的“青春”风格,探讨这种风格形成的原因在诗歌中的艺术呈现以及对当下青春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等。老师们肯定了其选题的创新点与意义价值,指出应补充1980年代的相关文献,将舒婷的诗歌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中,深入探讨其“青春品格”

会议尾声,考核组老师就报告中普遍存在的框架结构不清晰、论文格式不规范等问题提出了详尽且切实的指导建议,并鼓励同学们主动积极地与导师展开深入交流,抓紧时间将目前论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修改和完善



中期考核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对学位论文研究进展的全面检视,对强化学位论文过程管理、提升学术研究规范性具有积极意义。本次中期考核的顺利开展,有助于同学们进一步厘清研究思路。相信在导师们的悉心指导下,同学们定能秉持严谨求真的学术态度,在优化框架、充实材料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研究成果,顺利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工作。

(图文:各专业中期考核秘书 / 统稿:蒋  敏、张玥佼、鲍知秋、许梦云、姚严严)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