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上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黎杨全应邀于人文学院24—411带来一场题为“新大众文艺:从媒介性到人民性”的学术讲座。文艺学专业教师、研究生等40余人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黎杨全以《延河》杂志文章《新传媒时代与新大众文艺》为引,指出新大众文艺的兴起是媒介基础、历史脉络与时代需求三重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结合具体案例,他深入剖析了新大众文艺在丰富民众文化生活、塑造国民精神、促进经济发展以及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随后,黎杨全梳理了“人民性”概念内涵,阐释了现代媒介对大众文艺“人民性”实现路径的拓宽作用。他强调,随着数字媒介的崛起,大众得以更充分地介入文艺活动——无论是创作、表演、评论还是传播,均打破了以往文艺“贵族化”“精英化”的桎梏,使“人民性”在文艺学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聚焦于数字媒介的等级差异与商业逻辑对大众文艺的影响,黎杨全认为技术乐观主义背后存在诸多现实局限。他指出,数字媒介中的等级差异与商业逻辑,使大众文艺面临低俗化、速食化与同质化等挑战。商业力量在推动繁荣的同时,也可能将社会异化为“文化工厂”,使参与者从文化主体沦为“玩工”。
围绕“如何推动数智时代大众文艺从普及走向提质”这一问题,黎教授提出既要构建更优质的文艺平台、抵御商业异化,也要高度重视“交互性”,促进活态文化发展。以《隐形守护者》《长安里:盛世如我愿》等作品为例,黎杨全进一步说明超文本技术、网络社会想象力与超叙事视野的应用,是推动文艺走向人民的有益探索。
在问答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现场氛围活跃。针对短视频发展前景这一问题,黎杨全认为短视频目前处于“野蛮生长”阶段,在与观众的互动中逐渐精品化,但其在情感释放、心灵疗愈以及经济带动等方面均具有积极意义。

朱全国、赖勤芳老师感谢黎教授给大家带来精彩分享,同时总结指出本讲座具有历史视野、问题意识与建构思维三大特色,启示我们文艺学研究既要立足本土经验,也须紧扣现实不断深化理论思考。

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朱奕杰、蔡烁佳/文 宋鹏程/图 来源:人文融媒体中心)